2013年10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鹏雁 韦如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石围屯新貌 

  10月24日,秋意正浓,记者再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石围屯,欣喜地看到,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正焕发新的光彩。

  车行驶在新建的进屯道路上,平稳而舒适。“这路好走多了。”县委宣传部的吴师傅记忆犹新,“上次来时,路多难走啊。”村民小组长银邦军介绍说,新建的进屯道路长800米,路基宽4.5米,村民们行路难解决了!路边装上了路灯,铺设有鹅卵石步道,几位老人正在休闲散步。

  “你看,河道也整治好了。”银邦军兴奋地说。村里建起了垃圾池,请了保洁员,公共场合安装了20个大垃圾桶,家家户户都有小垃圾桶,垃圾再也不往河里丢了,河里几乎见不到垃圾,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翠竹林立,微风吹过,沙沙作响。

  见到记者又来,村民们纷纷诉说变化——每家每月交5元,就能换来干净整洁;地下排污管道修好了,污水横流的场景再也没有了;每月15日是清洁日,大家一起动手搞卫生……

  村民银星月,拉着记者去看他家的“新古居”。这是全县保存最完好的仫佬族古居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负责罗城古民居保护的银景琦介绍说:“房前有门楼,大门上有‘凤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图案,进门抬头见香火、低头见煤炉,这些都是典型的仫佬族风格。”

  这样极具意义的古居,曾经是村民们的负担。银星月说:“200多年了,砖松了、瓦掉了、木头也烂了,推了可惜,不推又不能建新房。”久而久之,古居成了村子里最破旧的房子。

  县里利用自治区民委“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资金,帮助村民们对古居进行保护。石围屯的13座古居得到修整,加固了墙体,木头瓦片全换了,安全又美观,村民们又安心地住了进去。新建的房屋,则全部按照仫佬族风格进行立面装修。

  目前,石围屯的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古巷道修复等都已经入尾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承载仫佬族历史文化、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村。石围新村将在今年11月仫佬族依饭节期间开村,村民们向记者发出邀请:“到时候我们村更漂亮,欢迎你再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