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左上图 富川春节大型炮龙节 右上图 富川川岩石刻 左下图 长鼓舞传承人传授舞蹈动作 右下图 富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  

富川县城全貌  

富川风力发电机  

富川华润电力厂夜景

鸟源水库大坝风景  

富川真龙彩印厂生产线

富川铁耕新村  

广西第三大人工湖——碧溪湖风景  

梦幻碧溪湖  

富川新风雨桥  

富川神仙湖美景

 

  富川概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桂、粤、湘三省(区)交汇处,县境地处五岭中的都庞岭与萌渚岭两岭的余脉之间,位于贺江流域上游,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是一个老、少、边、山、穷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东西横距41公里,南北纵距59公里,地表形态可以用“五半山岭四平原,半分山水绕田园”来描述。全县辖12个乡镇、137个村委18个社区,总人口32万,其中瑶族人口占47.5%。境内资源条件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古称“山国”和“大风走廊”,自古有“富丽之川”美誉,境内潇贺古道、古村落、古风雨桥、古文化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瑶族蝴蝶歌、瑶族芦笙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秀水状元村、福溪村、深坡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马殷庙和洄澜风雨桥、青龙风雨桥等古风雨桥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盘王节、砍牛节、元宵花灯节、炸龙节和脐橙节等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境内有广西第三大人工湖——龟石湖的山水自然风光区和县城西部的都庞岭原始森林风光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作风之“长”,补发展之“短”,以精神之“强”,补条件之“差”,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依托循环经济、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三大优势,确立了“生态立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变经济后发为循环先发,变生态优势为生态产业,努力走一条从山区农业县加快向循环经济强县转变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工业从“弱”到“强”、农业从“粗”到“精”、城镇从“小”到“大”,旅游从“无”到“有”的转变,成为自治县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先后3次获得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5次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评比进步奖。30年来,富川地区生产总值扩大了57.36倍,财政总收入扩大了50.4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了992.6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扩大了36.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扩大了28.62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50.80倍。三次产业比重实现由1983年的66.45:18.7:14.85转变到2012年的33.46:41.29:25.25。

  宏观看富川 巨变三十年

  县域工业跨越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电力、水泥建材、烟辅材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化民族工业发展格局,以华润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循环工业框架搭建完毕,工业主导地位日趋凸显,成功将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成自治区级循环工业示范区和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2013年,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实现税收1.8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实现了由1:2:3到2:1:3。

  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脐橙、烤烟、生猪养殖、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业规模集约发展,全县流转土地达4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超42万亩,其中脐橙种植面积超27.5万亩;无公害蔬菜年种植在23万亩以上;烤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年出栏生猪达80万头以上。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企业达450多家,建成了广西唯一一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唯一一个“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成功打造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中国脐橙之乡,被评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特别是借助县庆之机,成功对县城、古明城以及莲山、古城、朝东三个乡镇实施了风貌改造,基本建成里程达40公里别具瑶族特色的岭南瑶族文化展示长廊。规划并加快推进了集“三城一园”于一体的华润循环新城建设,一大批新型住宅小区相继落成,县城人居生态环境日趋完善,市政管理和路网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连续3届荣获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特等奖。“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富川”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宜旅”美丽乡村初具雏形,涌现了秀水、铁耕、茅厂屋等40多个果香、景美、富裕、和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斐然

  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了小农水重点县、华润水泥、华润火电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83年的0.092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91.72亿元,年均增长26.85%。中国风电、中国核电、华润集团、中国大唐、中国华能、杨氏果业、温氏养殖等央企及知名大型民企陆续进驻富川,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广西招商引资先进集体”。2012年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7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52.18亿元。

  文化旅游愈发出彩

  瑶族蝴蝶歌、长鼓舞、瑶锦瑶绣、古风雨桥群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传承和开发挖掘,古明城、环龟石湖等旅游发展规划科学编制,重点推出了秀水状元村、福利神仙湖、“凤溪瑶寨风情晚会”等生态休闲旅游新亮点,“蝴蝶飞歌”广场民族文化汇演活动如火如荼,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古村落之乡、中国风雨桥之乡,荣获“全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民生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扶贫开发工作整村推进,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2万人;被评为全国“两基”攻坚先进单位;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和“广西全民健身示范县”;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进步奖”,连续5年保持“全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类县”;连续3年被评为广西新农合先进县。

  民族团结繁荣发展

  全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走在全区前列,民族干部队伍培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团结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形成了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实现了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先后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全县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53.88%;龟石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已通过自治区审评,成功通过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工作核验。龟石水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也已经贺州市委、市政府同意,全面启动申报工作。今年10月,成功申报中国长寿之乡。

  微观看富川 蝶变三十年

  从社会学层面理解人类的吃穿住行,是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在于人能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人类是与吃住穿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诞生的,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唯有人类才创造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从而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所以,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从衣食住行说开去,吃穿住行百姓天,在刚刚从短缺经济中走出来的国民心中,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最直接的佐证无过于此。俗话说,见微可以知著,以小可以喻大,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吃穿住行的变化不仅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更与人们的精神面貌相应,而且步步跳动着时代的节拍。

  今年是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这30年,是富川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是富川民生改善最好的30年。最近笔者采访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几位退休老干部,谈起富川这30年的巨大变化,他们都说,变化太大了,3天3夜都讲不完。

  说吃: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人们常说如今的社会变化真快,可在老百姓眼里,再大的变化都莫过于吃饭。一个“吃”字,道出了无尽沧桑。

  在充满田园风光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竹稍村(新农村试点村),72岁的老生产队长柳真生悠然地摇着扇子,在一棵百年老树下乘凉。他生于1937年,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

  “那个年月,饿死、病死,被土匪打死,被流弹打死或累死,都是正常的事,一个人,要活下去不容易。”柳真生说,父母给他取名“真生”,是想让他能好好生存下去。

  1958年,竹稍村还不过是一个有几间土木棚的小村子。“整个村不到100人,分成三个排,生产队队长就是排长,军事化管理。困难得没房住,年轻人最爱到有房子的人家蹭被窝。”柳真生说,“我那时候当上了生产队队长。”

  1967年,柳真生结婚了,他送给妻子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双草鞋,上面绑了根红头绳。那时候,人们见面喜欢问:“吃了吗”

  柳真生说,“能让家里的孩子吃饱肚子,是父母每天费尽心思的一件事情。”

  1973年,为了赚钱,柳真生从富川往湖南挑黄豆,每日行走上百里,一天平均能赚3毛钱,桂东与湖南南部山高路险,一失足就可能永远告别世界。

  “为了吃饱得拼命。”柳真生说,“逢年过节时,一家十几口人才有机会吃上半斤肉,真是一种‘奢侈享受’。”

  改革开放后,柳真生家分了4亩地,他再次当上生产队队长。“那时,吃不饱的事情渐渐少了,但还是吃不好。”柳真生说,“人们很勤劳,可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一亩地产不了250公斤大米。地里闹虫害,没有农药,只能到处撒石灰粉。没有好稻种,稻子穗小,颗粒干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种田在竹稍村开始叫响,优质稻种、上好的化肥、高效的农药不断进入农家,地里的庄稼产量翻倍。村子里人多了,房子也如雨后春笋般“长”了起来。

  这几年,日子更是实现了“大跨越”,地里种了超级水稻,一亩能产800多公斤,而且还不用交纳公粮,不收提留款。

  早已儿孙满堂的柳真生摇摇扇子说:“吃不饱早已成为老黄历,现在大家最操心的是每天该换点什么新东西吃。”

  在村里,人们的口头禅也变了,见了面,喜欢问今天吃什么,怎么吃。

  当然,竹稍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新农村试点村。村委会组织筹资,为村里建了广场,还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有拖拉机、摩托车。

  柳真生的儿子现在当了村委主任,柳真生没事干了,他经常劝朋友注意锻炼身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不良的情况不多见了,要转为警惕“高血压”和“营养过剩症”。

  现在,柳真生非常注意养生,几乎不生病,很少吃药打针,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词说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香。”每天早上6时到8时是他雷打不动的体育锻炼时间,或绕村跑步,或绕着田野散步。下午,则喜欢约几个老人打大字牌(一种农村老年人喜欢的扑克)、聊天,天南地北地神侃。

  “都说‘60岁前不生病,80岁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我要争取努力活到100岁!”柳真生边说边留下一串爽朗的笑声。

  说穿:从“粗布衣”到“与国际接轨”

  说起穿的变化,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蒋名科感慨万千:“瑶乡人从穿补丁衣,到求穿暖的粗布衣,再到求穿好的成衣,直到求穿时髦的时装名牌,高山瑶的传统民族服装和家庭织布机已放进了县瑶族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文物。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最突出是瑶乡穿着的变迁。

  说到穿着的变迁,不能不涉及到布票。蒋名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生人,解放初期因其父是农村基层干部,每到年初陆续有乡亲到他家领花花绿绿的小纸条。“那时我还是个‘小屁孩’,曾天真地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父亲回答说,这是布票,凭这些布票可到供销社布匹门市部买‘洋布’(区别于家织布而言)。”

  蒋名科说,“那时富川农村都是穿家织的土布衣,俗称粗布。在限制发展家庭副业的时期,农民每人仅有几厘自留地,除了种点蔬菜、饲料,就没有多余的土地种棉花了,家织布也几乎绝迹。用每人仅有的丈余布票买到的布料不是黑色、灰色就是蓝色,服装样式不是唐装就是中山装。到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服装怪现象,许多男女青年千方百计也要弄到一套旧军装,弄不到的就用白布用黄栀子染成黄色,缝一套‘军装’。一般老百姓还是传统的黑色、灰色和蓝色唐装,偶尔在富阳街上看到涝溪、洋溪等高山瑶区男女穿传统民族服装。从未见过女性穿花裙子,更不用说穿旗袍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1983年,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后,农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富川城乡开始有人穿的确凉、牛仔裤、花裙子之类的服装,布匹也敞开供应,布票也随之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得到确立和实践,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富川农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的服装更是有明显的改变,开始不兴自己量布做衣服,而是买成衣了,有的也开始穿毛料衣。特别是爱赶时髦的男女青年,引领了服装新潮流,有的西装革履,有的花裙旗袍,有的穿露肚脐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蒋名科感慨地说:“历史进入本世纪初,国际经济一体化,服装也与国际接轨,大量外国名牌时装涌入国门,众多服装争奇斗艳,看得人眼花缭乱。”

  说住:从“住旧房子”到“拆旧房建新房”, 再到“保护旧房子建历史文化名村”

  说起30年“住”的变化,富川瑶族研究协会会长唐庆得当即赋诗一首:“瑶族自治30年,富川人民笑开颜。各项事业人发展,新居楼宁层上层。”

  唐庆得向笔者讲述了30年来富川人住的变化。

  富川瑶乡,古称“山国”。地脊荒芜,落后贫穷,生活潦倒,住居草房。解放以后,人民翻身,生活改善,兴建瓦房。改革开放,自治县立,民族政策,惠顾瑶乡。西部开发,带来福音,民族奋起,旧貌改观。30年间,成就辉煌,硬道通达,村寨变样。茅舍瓦屋,重新设计,新房楼宇,拔地而起。这就是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瑶乡人民房屋居舍变迁的写照。

  富川瑶族自治县成立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县内各族人民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只是在温饱问题上做文章,想搞点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所以大部分农户的房子一般都是元末明代和清朝留下来的旧房子以及民国时期建的极少用砖、瓦、木结构的旧居,在边远山区则仍是黄土冲墙屋,屋顶盖的是茅草,在高山地区瑶民住的是木柱板皮屋,房项盖的是杉树皮。遇到秋高气爽和入冬的干燥时节,每当起火做饭的时候,人们都是提心吊胆,怕火烛发生,更不放心让小孩烧火煮饭或煮菜,以免引起火灾。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县内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加上外出打工一族的形成,市场经济活跃,家庭收入增加,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夏天又热又闷的黄土冲墙屋,冬天又凉又冷的木柱板皮屋和又破又窄的砖、瓦、木结构房屋再也不能适应,特别是那一家大小七八口人的家庭,仍住在解放前老祖宗留下来又窄又暗的三间堂一半屋,更是受不了,由此,更激发了农村和城镇族民掀起改造旧房屋的理念。将原来老祖宗在清代或者民国时期建的屋宇改建或恢复原貌,作为文化古物,以待开放旅游。在城镇,民居屋舍,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并且乘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行土地开发,因此,先富起来的少部分人弃旧居建楼房,这样,三、四层高的钢筋混泥土楼房逐步兴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富川积极发展多元经济,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发展,除了保证“米袋了”外,“钱袋子”也涨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318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纯收入5380元,30年间增加了16.9倍,由此,改变居住条件已成为人心所向,有的改造旧房建新居,有的则划地创建。据调查全县842个自然村,有40%的农户建了一层以上的钢筋混泥土楼房,有40%的农户实行旧房改造,有的农户建起现代化的别墅。据统计部门调查统计,全县人均住房面积由1984年的人均6.6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有住房面积28.8平方米。被国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秀水和被自治区列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坡、福溪,这些历史文化名村既恢复了原始风貌,又择地兴建了新居。

  说行:从“没有一条水泥路”到“水泥路村村通”

  说起“行”的变化,富川退休老干部廖成报有说不完的话:“金秋10月,我们几位从县文化界退休的老同志,在县文联蒋主席相邀下,驱车前往本县瑶族地区观看民族民间歌舞传承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亲身感受自治县成立30周来,广大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廖成报说:“一路上,我们看到一座座盖满了崭新楼房的美丽村庄,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一条条穿过铺满二季稻的乡间水泥公路,金黄夺目,美不胜收,似乎我们来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陌生地方。它是那么的虚幻,又是那么不可抗拒的真实。随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从汽车两旁掠过,我的思绪闪电般地穿越时空回到了30年前。”

  廖成报表示,30年前,我们县还没有一条水泥路或柏油路,全县8个公社除了两三个靠近县主干道的公社有沙子公路外,其余公社连沙子公路都没有,公社与公社之间基本无法通车,别说乡村了。当时政府机关仅有一辆解放前夕留下的战利品奥斯汀吉普车,后来才添置了两辆北京吉普,自治县成立时只有一辆雪费莱和一辆丰田面包车。各部委办局只分配一辆五羊牌自行车。

  廖成报说:“1983年也是一个金秋时节。我带领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几位同事,骑着自行车到莲山、新华、福利、白沙、柳家等乡镇的大莲塘、牛背岭、木江、黑山、虎马岭、大井、凤岭等十几个村寨,去那里挑选蝴蝶歌、芦笙长鼓舞、傩仙舞等节目的表演者,以及选拨和确定绘制装裱瑶族大花炮等。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一路上人骑车、车骑人,一身汗一身水,两脚泥巴,一脸灰尘,白天赶路,夜晚工作,把大部份宝贵时间都花到了路上。”

  廖成报感慨说:“现在大不相同了。随着全县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大幅提升,衣食住行样样都有新变化、新发展、新追求。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不但县城与各乡镇公路畅通,乡镇与乡镇之间也四通八达,而且早3年就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的目标。现在不但315国道穿县境而过,永贺高速公路富川段也在建设之中。富川与广州、梧州、桂林高速公路相连,来往更便捷了。尤其是洛湛铁路的通车、富川火车站的启用,对富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如今不但交通发达,交通工具也类型繁多,大巴车、直达快车、公共汽车也十分方便,的士车招手即停,三马车穿街过巷服务到家,小轿车、面包车、各种各类公车私车多得很、好得很。农民在家门口都可搭上班车,方便快捷得很。”

  廖成报对于今天的变化感到非常幸福:“每当我们乘车飞驰在公路上,穿越在田野间,看到眼前美丽的新瑶乡,内心是多么的轻松、愉快和自豪,又是多么地感激党的改革开放、民族政策给富川各族人民带来的无比幸福啊!”

  说玩:从“没地方好玩”到“景色渐欲迷人眼”

  说起“玩”的变化,富川县委宣传部聂德慧说:“以前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好玩的,现在不一样了,到处是公园,景色渐欲迷人眼。”

  列举起富川好玩的地方,聂德慧娓娓道来。

  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富川的地理位置很独特,毛主席《七律·长征》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其中就有都庞岭、萌渚岭,而富川恰恰就处在这二岭(当地称之西岭山、姑婆山)形成的峡谷中间。县城就坐落在马鞍山、凤凰山脚下。巍巍的都庞、萌渚二岭,万涓细流汇聚成富江河,富江河水奔流,造就了广西著名的大水库——龟石水库。如今,县城城区建起了风雨桥、瑞光慈云寺、烈士陵园、田径体育场、露天舞台广场的瑞光园,供人们休闲、游园、晨练、广场舞、举办大型文娱体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于1396年古明城的修缮,供人们穿越时空,看古观今;马鞍山、凤凰山已打造成供人们休闲观光的公园,登临山顶远望,人们会看见“白水两边流,马去凤回头”古人流传歌谣的景观。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朝东镇有个秀水村,古城镇有个秀山村,秀水村在南宋期间出了个状元,秀山村在北伐战争时期出了个将军。一山一水,一文一武,两个村子,就像两块璧玉镶嵌在富川的大地上,相互映衬,熠熠生辉。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共有133人进入过历朝历代的科举进士名录。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富川状元文化、瑶族文化、古道文化等文化资源:朝东镇秀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状元村景点、莲山镇大莲塘瑶族文化长廊、新华乡虎马岭瑶族风情园、城北镇凤溪瑶寨风情、福利镇神仙湖山水景观等。在凤溪村,打造了一部《印象凤溪》实景演出,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被确定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

  有古朴的民风民俗。富川的庙堂很多,有总管庙、盘古庙、凉亭庙、龙母庙等近40座,每个庙堂一年均有两个庙会,有各自的辖区。庙会期间,辖区内的信男信女都要到庙堂朝拜,村中外出人员要归家,亲戚朋友来相会,一起看村中演出的大戏、看篮球比赛、看卡拉OK比赛,一起喝酒、喝油茶、拉家常,其乐融融,其情也浓;古明城每条街道均有一至两条布龙,正月初十至十五每天晚上均在神楼前舞龙,后集中于县城中心地区向观众展现高超的舞龙技艺。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将点燃的鞭炮向龙身甩去炸,鞭炮炸的越多,舞龙者越感到自豪。

  聂德慧说:“说真的,以前只顾想如何填饱肚子了,玩的事还真想的少,现在,不但有的玩,还玩得丰富多彩。”

  今后10年,富川咋干

  * 加快旅游先行发展,打造珠三角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优选地

  * 以循环经济引领“四化”协同为重点,打造循环产业集聚区

  *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打造生态经济先行区

  *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遗存,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

  * 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打造民族文化样板区

  * 巩固和发展团结和谐局面,打造社会管理创新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