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2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记者 林郁婷 冯敏桂 特约记者 覃凤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这种无公害野淮山,可以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收入十分可观!”近日,东兰县三石镇隆凰坡野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孙美交给记者算一笔账:“我们共种10亩野淮山,第一年人工、种子、管护、肥料等前期投入,每亩成本大约为1.8万元。按当年可实现亩产量3000公斤来算,每亩收入能达7.2万元。”

  孙美交是从运输行业“涉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女老板。她和社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旱地55亩,投资70多万元,种下野生淮山10亩、草药三叶青12亩、米椒13亩、旱谷20多亩,并雇请租地农民护理,让他们在家门口也可赚钱。

  近年来,在东兰县像这样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示范引领农民拓宽致富路的合作社还有很多。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说。

  “2012年入社以来,我每年养2批大雁鹅共700多只,合作社为我们统一采购优质、低价鹅苗和饲料,统一收购、销售,生产成本较低,还不愁销路。靠养鹅,我每年增收三四千元。”三石镇纳合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56岁的社员黄翔说。据悉,该社“主打产品”大雁鹅,以生态放养为主,其肉质鲜美、鹅肝肥厚,远销广东、南宁、柳州等地。合作社社长黄莉花介绍,他们现有社员454户,其中不少是周边县乡的村民。去年社里共出栏大雁鹅6万多羽、山羊200多只,获利108万元。两年来,合作社先后举办了6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300人次。

  据悉,该县14个乡镇中已有13个乡镇创办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东兰、武篆、泗孟、长江、三石等发展较好的乡镇。

  合作社充当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通过自身经营来引导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针对市场需求情况,农民合作社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促发展,产业覆盖板栗、油茶、果蔬、黑山猪、麻鸭、黑山羊、三乌鸡,以及网箱淡水养鱼等,为该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培育,以及加快农产业调整步伐,注入了新鲜动力。

  该县枫树林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浙江省民营企业资金注册“广西壮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1000多万元,正努力打造全县最大的黑山猪林下养殖示范基地。武篆无公害果菜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该镇巴学等8个村,以及三石镇纳合、东兰镇新烟、兰木乡定桃等村,种植番茄等无公害果蔬2200多亩,年产值达1600多万元。

  “对新成立的合作社,我们重点指导做好内部管理,引导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已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指导重点放在基地认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该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韦武领说。

  在政府指导和示范社成效引领下,该县社会资本逐步向农业领域转移。如广西东兰长寿保健食品厂投资2000万元领办的东兰长寿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注册成员121户,年出栏黑山猪3600多头,销售收入530万元,利润128万元。

  截至目前,该县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有85家,入社农户3130户,覆盖人口1.4万多人,固定资产5376万元,年销售收入达1.18亿元,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