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 雷 甘剑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朗屯村民在育苗基地查看山银花的长势。

  走进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里当鸡协会刁科养殖示范场,吊丝竹和粉单竹覆盖了整个山坡,竹林下不时看到鸡群觅食。

  目前,这样的养殖场在里当鸡协会有68个,协会带动300多养殖户在林下养土鸡,每户每年可增收1万元。

  林改以来,马山县在山上大种树,在林下下功夫,组织10万农民发展“林-药”、“林-禽”、“林-畜”和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在林业生态扶贫上迈出了新步子。去年,全县林下经营收入2.1亿元,人均增收1800元;今年上半年,林下经营人均增收已经超过1000元。

  山林入股——

  森林旅游农户得大头

  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群山环绕,万木葱茏。清凉的山风徐徐而过,吹走了夏季逼人的热浪。

  弄拉屯是全国闻名的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地上粮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被称为石漠化治理的“弄拉模式”。但弄拉人没有在“弄拉模式”上止步,而是以“山林入股”发展森林旅游,继续探索大石山区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

  弄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荣奎告诉记者,弄拉屯有林地2975亩,耕地46亩,大大小小的弄场12个。全屯计划将3200亩土地都建成旅游景区。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由弄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开发经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收成按6:4分成,农民占6成,合作社占4成。

  “2013年,全屯20多个农户不投一元钱,每户坐收分红7000元。”李荣奎说,全屯155个劳动力没有外出打工,选择留在合作社工作。很多村民已经报名承包景区的停车和住宿等管理工作,一年赚10来万元不成问题。

  村屯修建盘山公路时,在路两侧种植黄花梨、红豆杉和罗汉松等名贵树种,山脚下的弄场则种上金银花、苦丁茶、两面针、土党参、青天葵等中药材。

  “弄拉旅游的大卖点是天然生态体系。”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弄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亿元,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砍一棵大树。

  弄拉生态旅游景区本计划今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然而人们几年前早已慕名来游,络绎不绝。近两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都有3万多人。据预测,全面开放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可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可达2000万元以上。

  金银花香——

  林下种药户收两万“银”

  走进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村头立着的一块大石上“山银花之乡”5个大字赫然入目。

  “山银花”是当地人对“金银花”的俗称。屯里59岁的潘国臣种植40亩山银花,去年采收300公斤干花,收入5万元。

  目前,古朗屯在山旮旯共种植1500亩金银花。每逢大年,每亩可采收250公斤鲜花,全屯户均收“银”2万元。

  2009年,潘国臣牵头成立古朗瑶乡山银花合作社,集资在120亩的金银花育苗基地里建设自动喷灌系统,又多方筹资建设厂房,添置设备,建立金银花加工厂,主要加工原生态脱水无硫干花。

  2012年以来,合作社大胆组织全屯群众把全部耕地用作金银花育苗基地,将花苗销售到隆安、上林、百色等地。今年,合作社培育200万株苗木,每株售价0.5元,苗木收入达100万元,比卖干花还多30万元。

  古寨瑶族乡副乡长陆珍介绍说,金银花主要生长在石山地区,依附石头攀爬开花,具有生态、药用和经济三重价值,既可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造福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下一步,古寨瑶族乡将引导合作社搞金银花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因地制宜——

  林下经济连片布新局

  马山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县,全县有114万多亩喀斯特山地,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在石缝中种玉米为生。

  马山县可开发利用林地约有10万亩,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得益于林改,马山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择推广切合本地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三种模式。目前,全县仅金银花种植面积就有5.8万亩,年产干花600多吨。

  马山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培育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林下产业基地,力争3年内全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的林下经济产业10万亩,形成规模化效应,每亩年均林下收入千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