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刘倩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福寿文化”历来受到中国人的推崇,“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景。不久前,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恭城瑶族自治县成为中国长寿之乡实施第二届新认证标准以来第10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其源远流长的福寿文化再一次受到众人的瞩目。

  恭城史称“茶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境内主要居住有瑶、汉、壮等12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03%,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瑶族县。长期以来,恭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生态品牌优势越来越明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当地居民的健康长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凡是到恭城探亲访友或观光的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恭城的寿星多。无论你走在城镇的街道,还是穿行在乡间小路,精神矍铄、腰板挺直、行走自如、笑语朗朗的老人随处可见。2013年底,恭城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5.6万人,占总人口的18.72%;90岁以上老人1205人,占总人口的4.03‰;百岁及以上老人有33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7.09岁,比2010年全国人均寿命74.76岁超出2.33岁。如今,长寿文化已成为恭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恭城人民的幸福感。

  恭城长寿现象的形成,是长期以来瑶乡人民坚持生态发展、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上天给了恭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森林覆盖率达80.93%。此外,恭城的各族同胞一生勤劳,作息规律,生活有序,养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习惯。恭城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是打油茶,恭城油茶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人民还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风尚和美德,倡导男女平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歌舞活动极大地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恭城坚持生态立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奔小康。整个恭城文化积淀深厚,尊老爱老蔚然成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也为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供了条件。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对恭城评价很高。他去过恭城两次,认为恭城是一个“美丽宜居长寿的好地方”。按照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标准,恭城必达指标全部达标,其中2013年底,存活百岁老人有33人,占总人口的11/10万。12项考核标准有10项达标,超过8项达标的规定。恭城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恭城人为什么长寿赵宝华认为,恭城两个“方式”好:从个人微观视角看,是优良的“生活方式”,恭城百岁老人都是生活方式比较好,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态好,生活方式决定个人的健康与长寿水平。从一个地区的宏观视角看,是“发展方式”好,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包括解决好发展的宗旨、发展的结构、发展的重点、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发展的特色等多方面内容,坚持发展必须惠及民生,增进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良好的发展方式是推进长寿乡持续发展的法宝。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程权表示,今后,恭城瑶族自治县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促进自然生态和人文经济的协调发展,放大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感受长寿文化、探索长寿奥秘;把发展长寿文化、长寿经济纳入全县发展战略,把长寿文化与各项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努力发展好长寿产业、现代养生业、生态旅游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入持续地探索老龄事业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让长寿之乡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