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黄鹏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节气虽已进入立冬时节,然而日前,笔者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苏利村反季节瓜棚里,却看到青皮的、黄皮的哈密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原本在市面上一斤只卖3块多到这里却能卖到5块,虽说是有点贵了,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周边乡镇顾客前来“踏青”、采摘和购买。瓜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

  近年来,都安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立县”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绿了城镇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大力植树造林。该县以建设现代林业基地为目标,以创建“森林生态县”为抓手,以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结合新一轮扶贫开发核桃、山葡萄、甘蔗种植,以及开展“珍贵树种进农家”、“澄江河源头保护绿化造林”、刁江河沿岸综合治理等活动,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造林绿化以每年11万多亩的速度递增,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每家每户都种有100多亩林地,最少的也有40亩,以前光秃秃的山坡如今都披上了绿装”,在下坳镇光隆村,村民韦庆敢指着屋后山坡上自家林地里郁郁葱葱的杉木林高兴地说。

  “现在我通过林下养鸡、养鸭一年收入6万多元,生活逐渐变得富裕了。”该村村民覃绍端也坦然亮出家底。

  通过荒山造林,种植商业林木、发展林下种养,不但绿满山头,也让群众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据悉,今年该县已完成核桃种植14.59万亩,核桃种植累计达23万亩;近年来,共完成造林绿化33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退耕还林14.8万亩,义务植树225万株;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57万亩,森林面积37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约28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6%;林下经济产值1.825亿元,受益林农3.5万户。

  发展林果产业。该县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产业,今年仅种植沙糖桔一项,产量就达到了3万公斤。在该县板岭乡旱塘村里华队,村民韦俊宏在自家荒坡地上种植的15亩沙糖桔也已采摘上市。由于地处大石山区,气候适宜,且主要施放农家肥,产出的柑桔色艳肉嫩、味美香甜,很受市场青睐。

  “每亩年产出2000公斤左右,按1公斤4元钱计算,一亩收入就是8000元,我家种植15亩,一年可以收入10万块钱左右。”韦俊宏高兴地说。

  今年,该县水果总面积达8.7万亩,其中山葡萄面积5.1万亩。预计全年水果产量达2.5万吨,比去年增长14%,产值6500多万元。

  做大立体种养。该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立体种养的生力军。

  在该县澄江乡红渡村,7000多人口,就拥有3个党支部118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部以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团结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鸭间稻,形成了“稻-鸭-鱼”自然生态种植体系。

  “稻米种下去,不用施放化肥、不用施放农药、不用杀毒,只管放水和管护好就得了。”红渡村弄律健康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黎举新得意地说。

  “现在,每隔2到3天,就要往南宁发两箱鸭子,还有500多公斤的大米。”合作社负责人韦玉规告诉笔者。

  由于是生态种养,产出的大米、养殖的鸭子和鲜鱼成了抢手货,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合作社已经同南宁部分酒店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群众的收入也有了稳定的来源。

  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跟上来了。在村党总支部的引导下,红渡村的文艺队由2005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4个,培养文艺骨干达100多人,带动村民参与近2000人,村民实现了从“下田是农民”到“离田是演员”的华丽转变。

  目前,该县共有养殖专业合作社24个,注册资金4453万元,涵盖了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等领域。1月至9月,全县生猪饲养量62.75万头,出栏29.62万头;牛饲养量8.10万头,出栏1.43万头;山羊饲养量48.05万头,出栏18.55万头;家禽饲养量313.58万羽,出笼169.23万羽;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人均畜牧收入1500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limit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