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鹏雁 刘廷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4381419890084433.jpg

东兰县长乐镇坡豪湖畔的美丽村庄

  东兰的“红”,众所周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这里是红七军和韦拔群的故乡,解放后有2200多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东兰的“绿”,正在崛起。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7%,绿了荒山富了民。强力推进的“美丽东兰·生态乡村”活动,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红色东兰,正用绿色的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演绎“绿色崛起”。“山清水秀生态美”越发名副其实,成为东兰靓丽的新名片。

21841419890084449.jpg

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中)到武篆镇检查指导该镇广西特色文化型名镇建设

  “生态立县”描绘绿色家园

  2009年,东兰县月亮河长寿养生度假村项目奠基。5年过去了,项目还没有竣工。原因并非办事拖沓,而是当地政府发现:原先的规划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于是与开发商协调,多次修改规划。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破坏环境。”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的话掷地有声!东兰县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住了青山绿水,为各族群众描绘了绿色家园。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东兰的真实写照。对山林的无序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赚点小钱,却把家园毁了。

  “治穷,必先治生态!”总结经验教训,东兰县委、县政府形成了新的理念,“生态立县”被列为发展战略之首。

  引导农民放下斧头。生态的根本在造林,以大造公益林、致富林为切入点,变绿生态为生产力,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先后封山育林180万亩,建立生态林保护区180万亩,治理石漠化170万亩。建设沼气池近4万个,让大量林木免收“刀斧之灾”。

  鼓励农民拿起锄头。2001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2.7万亩。睿智的东兰决策者一箭双雕,既造公益林更造致富林,重点挑选板栗、八角、油茶、桑蚕、核桃等见效快的经济林果,种植经济果木林40多万亩。

  如今,76.7%的森林覆盖率,让东兰处处是青山绿水。“山绿、水清、天蓝”的“生态梦”成为现实。

  “中国生态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乡村”……一个个生态品牌接踵而来。

56241419890084464.jpg

东兰县长徐迪克(中)到长乐镇检查指导“生态乡村”建设工作

  “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

  走进红水河坡豪湖边的长乐镇巴更屯,村边绿树清水,地面整洁干净,村民谈笑风生,让人仿佛置身美丽的画卷中。

  村民们说:“今天的美丽家园,归功于清洁乡村活动。”在活动中,村民们拆掉了湖面2900多个网箱,转成合作社生态养鱼,形成了“六个一”的清洁乡村模式,即有一套村规民约、一把扫把、一个垃圾袋、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铲、一套管理办法。

  巴更屯是“美丽东兰·生态乡村”成果的一个缩影。东兰县紧扣实际、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清洁乡村各项工作,有效解决了城乡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东兰县推行的“民事大家谈助推清洁乡村长效化”机制,被自治区美丽办简报刊载,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充分肯定,批示要求“完善并推广”。

  强力推进清洁家园。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设乡镇中转站9个,配备人力垃圾收集车88辆、机动清运车5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19处,已建成垃圾处理设施109个,兴建焚烧炉100座,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收集箱(桶)6568个,配备农村保洁员2020人,开展清扫村庄内及周边垃圾1621次,拆除村庄棚舍乱搭乱建1470处,开展房屋外立面改造1404户,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4个,完成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50户以上自然村规划编制和审批131个。

  强力推进清洁水源。投资资金1000万元,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58座,开展清洁水源专项行动489次,共清理湖泊、河流、池塘、家庭水柜等共11869处(条),14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工作顺利完成,共排查27个500人以上自然村屯,27处饮用水水源地,整治不符合排污规定的养殖场1个。

  强力推进清洁田园。开展清拣田间生产废弃物活动510次,清理农田面积达26.9万亩,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68.95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20.5万亩,田园清洁技术推广率达72%。

  据统计,在“清洁乡村”活动中,东兰整合资金4700多万元,组织160多个工作队进入147个村2个社区发动群众。形成了一系列长效制度:建立垃圾转运市场化机制,做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推行村民自治,有2768个自然屯制定并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2500个村屯党群理事会。

  在“清洁乡村”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东兰谋划“生态乡村”建设,出台了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的专项方案,提出力争到2016年,全县村屯绿化达标率达65%以上,做到“绿化一个村屯、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全县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完善,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基本完成;初步形成等级较高、畅通安全、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建制村客运通达率达到85%以上。

99221419890084464.jpg

林下养殖的黑山猪,成为东兰生态养殖的品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27291419890084480.jpg

青山绿水,成就令人神往的东兰红水河第一湾。

  “山清水秀”成就幸福家园

  一片“绿海”焕生机,东兰通过“治石漠”,在“锅一瓢碗一瓢”的石头地中,实现了“化石为财”,“绿”“富”双赢,不仅让荒山披上绿装,使山更青水更秀生态更美,还让百姓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山区群众从林果种植中增收。

  在三石镇公平村,油茶是农民韦家顺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他告诉笔者:“今年收了2000多公斤油茶果,一公斤能卖15元!” “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红利正在东兰释放。众多像韦家顺这样的农民,不砍树,发“树上财”和“林下财”。

  40多万亩经济果木林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全县板栗面积23.5万亩,年产量2万多吨,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是享誉全国的“广西名牌产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兰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万亩油茶,年产量超过3000吨。东兰还荣获“全国东桑西移基地县”“广西中药材生产基地县”等称号。

  2012年起,东兰认真贯彻河池市“整市推进”核桃扶贫产业决策,种植核桃19.4万亩,成为治理石漠化的“生态树”,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泗孟乡生满村弄雷屯附近的一个山头,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枫树、杉木等树木。这个不起眼的林子里,“暗藏玄机”——“哩哩哩……”村民黄秀红几声呼唤,上千头黑山猪纷纷钻出树丛。

  黄秀红带领乡亲们以合作社方式饲养黑山猪,已成标准化、规划化、生态化之势,产品供不应求。她介绍说:“纯生态养殖价值高,生猪每公斤60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兰林下经济蓬勃兴起。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2亿元,惠及11万林农。得益于生态美名,东兰的林下经济产品也向“品牌化”迈进,黑山猪、三乌鸡等品牌在市场上小有名气,卖出好价格。

  来自天津的马莉夫妇,在坡豪湖畔的一家度假书院里住了7年。她说:“来了就不想走!”这里山清水秀天蓝,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生态美,不仅富了民,还深刻影响东兰的经济格局。到东兰,“红色陶冶心境、绿色调养身心”。该县提出了“生态旺县”的战略。县长徐迪克说:“我们以红色旅游为招牌,以绿色生态、长寿养生为基础,建设国际高端生态养生旅游基地。”

  据统计,2014年1-10月,全县游客接待量79.56万人,同比增长31.77%;实现旅游收入7.37亿元,同比增长35.2%;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8万元。

  “风物还是东兰好。”著名作家曹靖华曾赞叹。长期的“生态坚持”,让东兰的“好风物”不断增多,不仅包含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富裕和谐的幸福家园。

  (本版图片均由东兰县委宣传部提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