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县素来享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该县紧紧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使小绣球成为传播边陲民族文化的“大使”。
“秀”出文艺精品作。以绣球为主线,结合末伦、壮剧等壮族曲艺创作文艺精品。优秀的末伦精品曲目《绣球传说》参加在浙江省绍兴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节,获最高奖——优秀节目奖;末伦《壮锦梦》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中华巧女”黄肖琴的绣球被评为第二届广西刘三姐民间文艺奖。以靖西秀美山水和厚重的绣球文化为主线拍摄的MTV《最爱就是你》荣获广西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获优秀奖。编排大型演出《锦绣靖西》、《绣梦》参加区、市文艺汇演,以绣球工艺、绣球文化和民族风情、边关山水贯穿晚会始终,通过“绣水”、“绣情”、“绣山”将山水边城、锦绣壮乡的梦幻美景通过舞台形象地体现。
“秀”出城镇民族风。围绕“特色立城、文化塑城”的工作思路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突出绣球元素。投资30亿元在建的靖西绣球城以绣球文化为基点,结合山水资源,将开发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民俗体验、观光游览、交流合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实施县城区民族建筑风格风貌改造,把主要街道改造为壮族干栏吊脚楼风格,在墙体绘上绣球、壮锦等文化元素。已经建成通车的旧州高速公路互通以绣球为主题,四个由水稻、油菜花组成的“绣球互通”成为靖西第九大景点,被誉为“广西最美的互通”。绣球广场、路灯、公园等市政设施建设都以绣球为主题,使县城充满浓郁的壮乡风情。
“秀”出旅游新名片。打造全国第一个绣球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国靖西七夕绣球旅游节。绣球旅游节将靖西山水之美与民族风情完美融合,以“七夕龙潭夜”、“边关爱侣行”、“旧州民俗风情秀”、“七夕音乐节”等民俗与时尚结合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吸引近5万名游客纷至沓来,为边城浪漫七夕增添壮族节庆韵味,全面提升靖西旅游形象及知名度。仅2014年,就先后有新华社、“新支点、新丝路”全国百家电台走进广西采访团、央视城市1对1栏目、东盟媒体总编看广西旅游、国务院新闻办电视纪录片《边境纪行》摄制组、百色至上海首发航班考察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到靖西,就绣球产业、旅游业和靖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充分展现靖西旅游文化新形象,打造靖西旅游新一极。
“秀”出乡村和谐美。旧州街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文化致富”工程,目前正在按照百色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五个一”标准建设旧州抛绣球示范基地。全街男女老幼、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刺绣,每年生产绣球约25万个,年均产值300万元,产品营销海内外,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许多人都通过制作、销售绣球走上富裕之路,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绣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全街群众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给秀丽的旧州山水和田园风光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杨柳青 欧江丽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我区今年启动“10+3+2”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
月30日,记者从全区春季农业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 【详细】
[靖西县]科技兴果助农增收
今年,靖西县以提高果农效益、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为发展水果产业工作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力争年内发展果园面积达10万亩,投产面积达4.5万亩,水果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达1.3亿元,逐步实现水果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 【详细】
[靖西县]安排扶持资金5000万元发展农业产业
今年,靖西县将从县财政安排资金4000万元,整合扶贫等部门资金10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全县计划发展烤烟面积8万亩,新种甘蔗7.1万亩,投产水果面积4.5万亩,种植商品蔬菜6万亩,新增桑园面积2.5万亩,发展田七、山豆根面积9500亩,肉类总产量达5.3万吨。 【详细】
[靖西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力冲150亿元大关
3月24日,笔者从靖西县了解到,该县今年将以全面推进中国龙邦-越南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和百色(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突破点,加快“一中心两口岸三合作区四互市点”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力冲150亿元大关。 【详细】
靖西仿野生种植岩黄连“钱景”广阔
靖西县创新开发模式,把原先生长在山上濒临灭绝的名贵药材岩黄连引为家种,在湖润镇达爱村和新群村建成仿野生栽培岩黄连基地,种植岩黄连30亩。今年,岩黄连种植基地干货预计总产量4000公斤,产值400万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