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笔者在宜州市刘三姐镇中和村江口屯甘蔗生产“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现场看到,由宜州市青山绿水甘蔗种植专业公司派出的一辆拖拉机正在一大片新鲜、松软的黄土地上实施开行和施肥等机械化作业,众多村民有的忙着装卸肥料和蔗种,有的则忙着往机械开好的甘蔗行沟内放上蔗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民莫春鲜笑着说:“今天是忙里偷闲来给老板打工,家里还养着桑蚕呢!”在这块357亩的“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里,她家流转的承包土地有4.5亩。像莫春鲜这样流转承包土地给公司的农户,中和村江口屯一共有125户。
面临“四晚”“五多”难题
江口屯位于刘三姐镇东部,距镇政府20公里,全屯130户620人,耕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以甘蔗种植和桑蚕业为主。近年来,由于甘蔗种植人工成本高、产量低,效益不尽如人意,今年3月,镇工作组组织农户实施土地流转,进行“小块并大块”整治工作,力争创建成为“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以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促进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一工作目标仅仅是开始,实际工作还是很艰难。负责该片工作的镇人大主席黄若锋介绍说,江口屯甘蔗生产“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前期工作面临“四晚”“五多”的问题。“四晚”即3月17日才召开群众会宣传发动,基地建设启动晚;3月23日才完成甘蔗砍运工作,基地甘蔗砍运结束晚;3月27日才正式丈量土地和入户登记,基地土地流转晚;由于落实土地时已经是甘蔗种植晚期,没有业主进场,基地建设业主落实晚。“五多”即涉及户数多,全屯130户基地内涉及125户;土地地块多,1分至1亩的小块土地近600块;外出家庭户多,全屯近2成的家庭户常年外出务工或居住;二代甘蔗多,基地内近6成为第二代甘蔗;农户意见分歧多,思想和经营模式较难统一。
干群合力排除困难
基地创建之初可谓艰难,但领导关心,干部用心,群众同心。据了解,该市、镇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都非常关心中和村江口屯甘蔗生产“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镇人大主席黄若锋还亲自带领工作组不分昼夜深入江口屯开群众会,反复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取得多数群众由观望态度转到配合和主动参与实施的积极态度,并与工作组一起做通少数思想不通农户的动员工作。同时,工作组在工作中,坚持群众利益第一和与企业架起共同发展“连心桥” 的原则,得到群众和企业的肯定。工作组还充分利用当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测量资源,让专业人员用仪器实地测量基地内各家各户的承包地面积,并仅用4天时间将最小块0.07亩,最大块2.1亩,共600多块土地测量完毕,群众既放心又满意。最终,江口屯125位农户与公司达成土地流转承包6年的协议。
在甘蔗生产“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现场会上,刘三姐镇党委书记潘建纯说,江口屯甘蔗生产“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小块并大块”前,有些地块掺杂有大小石头,土地质量差,人工劳动成本高,效益低,农户实际收入少。“小块并大块”后,整好土地,无疑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要求其他有条件的村屯借鉴该基地的成功经验和作法,组织和发动群众把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走规模化经营模式,提高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宜州市]稳步推进开发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4月8日,宜州市在桂剧院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河池市开发扶贫工作推进会精神,总结宜州2014年开发扶贫工作,部署2015年的工作 【详细】
[宜州市]全力向“特色旅游名县”迈进
今年来,宜州市把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定“创则必成”的必胜信念,落实责任,用好政策,进一步提高旅游竞争力,力争年内通过自治区创建工作达标验收。 【详细】
宜州向农村党员提供人性化培训
“群众想学什么就办什么培训班,这种精细化、个性化培训很好。”4月3日,宜州市安马乡村民覃定革说。近来,宜州市通过“问办班意向、问教学方式、问创业条件”,向农村党员提供个性化培训。 【详细】
[宜州市]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3月20日,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又添新名片: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其“中国长寿之乡”称号,长寿品牌成为该市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新资源、新动力。据悉,这是广西第19个“中国长寿之乡”。 【详细】
[宜州市]宜州投入上亿元实施产业扶贫
“4亩蜜橘去年有了收成,基本脱贫了。这得感谢市里推进‘整乡推进’扶贫。”3月18日,宜州市福龙乡村民韦述泗说。据了解,去年该市共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1.26亿多元,4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