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张冠年 通讯员 李铨晶 潘子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核心提示:

  灵山县是我区人口大县,2011年该县贫困人口为16.49万人,贫困发生率11.59%。近年来,该县根据“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采取整村推进、企业带动、公益捐赠等扶贫模式,使贫困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扶贫产业初具规模。4年来,该县累计减贫8.91万人,减贫率达54.03%。

  1

  精准识别 挑出“真贫”

  “精准扶贫首先要挑出‘真贫’,搞清楚到底谁是扶贫对象,他具备怎样的发展条件,有哪些发展需求。”灵山县扶贫办主任苏崇耀说,扶贫不能“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

  事实上,挑出“真贫”,不仅事关精准扶贫基础是否牢固,也事关公平正义。灵山县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两轮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工作。

  “我们会同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分赴18个镇389个行政村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农村扶贫对象的分布及其家庭经济情况,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为他们建档立卡。”苏崇耀告诉记者,2012年,灵山县共识别出贫困户4.8万户1.65万人,并已全部录入贫困户信息系统。去年,该县又识别出贫困村121个,贫困户2.34万户8.68万人,这些贫困户同样已全部录入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系统。

  “精准识别、精准管理,让扶贫开发工作运行得更阳光、更透明。”苏崇耀说,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而后组织各乡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案、县里有数据库,使贫困对象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此外,该县还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监管,及时监测他们的收入变化、产业发展等情况,对通过结对帮扶已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退出信息系统;对因病因灾等返贫的则及时纳入,确保贫困对象“有出有进”。

  2

  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要深入分析其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才能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苏崇耀说。

  2012年以来,灵山县将48个国定、区定的贫困村作为重点扶持区域,以贫困户、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给予贫困户扶持贴息贷款、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培训、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持,并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实施48个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

  在实施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过程中,该县整合各项目资金和资源,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使贫困村面貌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明显的改变。据统计,2011-2014年,灵山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31.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155.5万元,完成建设屯级道路405条381.2公里,建设和维修桥梁14座、人饮工程7处,使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

  伯劳镇灵塘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11年,该村人均收入只有2400多元,村里产业单一,主要是种植水稻、甘蔗,土地产出效益不高,且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进村道路是一条蜿蜒崎岖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的办公场所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村委办公大院杂草丛生,路面泥泞,但因拿不出钱来维修,村民只能常年面对又乱又差又荒凉的办公环境。

  灵塘村列入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后,当地扶贫部门针对该村条件、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村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扶贫龙头企业龙三钱食品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推广种植黄瓜。

  在这一过程中,该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给种植黄瓜的农户提供每亩100元的补助及种植技术,并实行保价回收,扶贫部门则对建档立卡的每户贫困户提供价值200元/亩的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目前,灵塘村已发展黄瓜种植500亩,仅此一项就为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并且,村里还发展了奶水牛、肉牛养殖以及种植沃柑等,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涨至7000元。

  经济发展了,灵塘村的进村路修通了,各自然村的村道也基本硬化完毕,并投入130多万元新扩建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学楼;投入107万元新扩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村委办公楼……村里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3

  鱼渔并授 强化“造血”

  扶贫不能只是“输血”,让贫困村自己会“造血”,这才算是真正“拔穷根”。

  佛子镇芳兰村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扶贫村。该村的扶贫工作牵动着钦州市及灵山县两级主要领导的心。2012年开始,钦州市便从市直机关里挑选精英,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指导扶贫工作,并整合扶贫、交通、水利、文化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共建芳兰村。仅2014年,该村就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总投资300多万元。

  如果说政府的“输血”改变了芳兰村的基础设施,那么该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则让其更具活力。这些年来,该村村民在相关部门产业扶贫政策的助力下,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探索出特色养殖新路子。如今,该村生态鱼、兔、竹鼠等特色养殖致富能手层出不穷,为村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灵山县坚持“鱼渔并授”,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意愿,精确运用“干部入户”“农户入社”“资产入市”“土地入股”“龙头带动”“基地联动”“项目推动”“资金驱动”等8种精准帮扶类型,让贫困村面貌得到改善,群众得到实惠。去年以来,该县总投资3390万元,在贫困村实施重点产业开发项目30个,使48个贫困村都有1至2个特色产业项目,扶贫产业初具规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