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3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蓝艳青 蓝龙 蓝春青 罗庆东 蓝德龙 蓝海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res01_attpic_brief.jpg

城关镇范团村“育肥牛养殖基地”,是全县3个超百头以上育肥牛养殖基地之一,带动养牛农户200多户。(蓝春青 摄)

  核心提示:

  忻城县是典型的石山地区贫困县,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由当初曾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石山区贫困县,嬗变为科学发展进步县。正因为是大石山区,忻城的扶贫开发才有其特色。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培训扶贫、旅游扶贫、救济扶贫、社会扶贫、结对扶贫”十大工程的生动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成为打开贫困农户幸福大门的金钥匙。本期《忻城新闻》重点展示其中六大工程的做法。

  产业培育激活“造血”扶贫

  近日,忻城县古蓬镇民欣生态养殖场里热闹非凡,原来这是附近的村来取“牛经”,养殖场负责人林如喜耐心地传授着科技育肥牛的致富“法宝”。该养殖场是返乡农民工林如喜和亲戚合伙创办的,总投资200多万元,目前育有肥牛近200头,其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远近闻名,他的养牛方法已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就业焦点。

  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开发就如空中楼阁。近年来,忻城县在扶贫攻坚大会战中,非常注重产业扶贫工作。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发展优势产业,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壮大龙头产业,扶持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一大批规模化、规范化、科技化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在城关镇尚宁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带来好“钱”景让农民初步尝到了甜头。该基地目前已种植百香果2000多亩,聘请周边村民100多人帮工,解决了当地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一大批村民合作种植。在红渡镇西江村,一片片桉树林应声倒下,农民高兴地种上了柠檬、核桃、红心蜜柚等苗木……通过这些产业的示范种植,有效带动了城关、欧洞、红渡、果遂、古蓬、新圩等乡镇周边的农民一起合作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今年该县将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计划投资850万元,在稳定扶持甘蔗、桑蚕、金银花等三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发展百香果、柠檬、育肥牛等产业。产业的辐射带动,让很多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从“全面灌溉”到“精准滴灌”的扶贫转变。相信“人均一亩果、人均一头牛、总体实现人均收入一万元”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设施建设惠及千家万户

  一条条扶贫路环绕山河,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项项基础设施扶贫工程让群众享受真正实惠……这是近日笔者深入北更、遂意、大塘等乡镇时,感受到“道路宽畅通富路,村容整洁沐春风”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忻城县坚持把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办好关系民生的实事好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新变化。

  在遂意乡弄尧村,笔者见到正开着摩托车拉桑叶回家的木坤屯村民罗秀解,问到修路的感受时,她激动地说:“铺设这条路,是我们盼了很多年的事。如今道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骑车出入,彻底改变了以前‘马驮人挑’的苦生活。”

  “多亏党委政府帮我们建了自来水工程,我们再也不愁没水喝了。”大塘镇六安村二组的村民周进元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现在户户喝上干净水,村村通上水泥路,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了。”

  据县扶贫办相关人员介绍,为了逐步改变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去年该县积极整合扶贫、交通、水利、民族、“一事一议”项目等资金1.2亿多元,建设屯级道路52条、饮水工程5处。今年该县计划投入4621万元,继续实施道路、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教育扶贫让梦想“启航”

  “如果没有国家助学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蓝敏飞正在汽车维修操作台上,为送修的五菱汽车进行全身检查,他感慨地说,当年家庭十分困难,幸运的是能免费就读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还每年享受1500元的贫困生“雨露计划”补助,让他顺利毕业。凭着过硬的汽修技术,他在县里的万隆汽车修理厂获得了一份汽车保养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成了穷山窝飞出的“金凤凰”,一家人也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忻城县为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全力开展教育扶贫,为贫困户“拔穷根”。稳步推进职教攻坚工作,投入800多万元用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就读职校的所有学生均免学费并享受国家助学金等。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汽车维修、电工、电子电器等维修方面的技术人才。该县还结合农技校、“农家课堂”、送技下乡等平台,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培养新型的农民,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此外,该县还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等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14年投入补助资金176万元,抓好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工作;投入资金1191万元实施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项目;投入补助资金1698万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投入614万元落实普通高中免学费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今年该县计划投入教育扶助资金2186.8万元,继续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助学工作,帮助贫困青少年增长知识、改变命运。

  金融信贷构筑“绿色长城”

  初夏,漫步于忻城县境内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园、果林,幽远绵长,美不胜收。“宛如走在‘绿色长城’,忻城的生态与金秀大瑶山一样,太美了!”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主编、导演薛浩博率队到忻城县拍摄《文化中国·天下来宾》纪录片时如此赞叹。

  在构建“绿色长城”工程中,该县的金融部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忻城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金融扶贫”为中心,根据当地种植特点,积极调整信贷结构。2014年末,累计发放信贷资金1.85亿元,全力支持当地农民发展林果产业。在马泗乡,种果大户欧高龙指着336亩长势良好的果蔬生产基地说:“感谢县政府出台的好政策,帮助我贷了90万元买树苗、雇工、承包地费用都不发愁了。要不是这样,建设这么大的果蔬基地,想都不敢想。”

  忻城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为桑园、果树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县以“山上竹木花、地上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特色农业生态经济模式为发展路子,通过生态农业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桑蚕、水果和金银花种植,仅去年生态效益扶贫补偿金就超过1000多万元。同时,引进桑蚕、金银花和木材加工厂,延长桑蚕和金银花产业链,通过技术带动、政策驱动、奖励催动,让群众从“绿”中挖掘到更多的“真金白银”。

  今年,该县又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由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三农”金融服务信贷专项担保基金,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在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风险担保与增信,支持当地“三农”发展。遂意乡蓝海华等5户农户,获得了第一批专项担保基金。

  旅游扶贫鼓胀农民钱包

  “老板,再加10件矿泉水、5件绿茶……”“五一”前夕,蓝利琼正打电话给供货商要求加货。

  “过几天就到‘五一’小长假了,那时来旅游的人多,我得多备点货才行!”蓝利琼一边忙着清点库存货物一边对笔者说。2012年,蓝莉琼一家5口从城关镇黄宜村古林屯的山旮旯举家搬迁到城南安置点,这个安置点距离县城5公里。刚来这里安家时,他们一家还感到不太习惯,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他们感觉失去了根,突然觉得没了生活来源。当她听说县里面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时,她通过申请在路旁办起了小卖部,生意日渐红火。

  “等对面的薰衣草庄园建成后,我的生意肯定还要红火!”谈到未来,她的信心满满。

  “青花梨清甜爽口、多汁无渣,优质高产效益好,除了果实深受消费者欢迎,赏花时节和摘果季节更受游客的喜爱,这两年来果园赏花、买果的游客多得数都数不清。”几年前,大塘镇寨南村三寨屯村民莫益多种下10亩青花梨。前年果树开始挂果时,他还担心销路问题,随着该镇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一个集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三寨沟生态乡村旅游景点,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家的果园也成了一个景点,游客们都会顺便从果园里买一些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尝一尝。光这一项,年收入就达10万元以上。

  近年来,该县结合实际,探索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开发格局:推介旅游、实施易地搬迁、抓好精准扶贫等,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乡村经济,不断扩大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如今,在一系列措施下,部分山区群众尝到了甜头,日子越过越红火。

  社会力量拓宽扶贫新路

  “欧洞商会捐赠资金近3万元,扶助该乡村屯道路硬化和饮水工程建设、广西振弘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忻城分公司为遂意乡弄凌屯捐赠化肥4000斤、企业帮扶贫困村目前签订帮扶协议书18份……”自“百企助百村”于3月26日在忻城县遂意乡朝公村弄凌屯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该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来。

  “所谓‘社会扶贫’就是要动员和组织企业、企业家、驻地部队、‘第一书记’、志愿者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消除贫困的开发建设阵营中,为开展农村产业扶贫做进一步的模式探索,开拓扶贫新的思路。”县委书记谢大研在扶贫工作会上说。

  近年来,该县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个人正在参与扶贫事业,通过吸收各方面资源,从而更为精准、有效地扶贫济弱。扶贫开发工作显示,政府扶贫模式在资金、推动力、覆盖面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组织则以灵活、专业等优势弥补政府的不足。多元化的扶贫路径,将让扶贫事业的资金、渠道和力量得以进一步壮大。

  截至目前,该县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00多件(次);扶助群众兴建饮水工程4处,解决14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向贫困户赠送化肥等农资11吨;非公企业通过出资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安置农民工就业近1000人;非公企业参与结对村各类扶贫项目,共捐款10余万元、水泥100余吨,用于修建农村学校,整修道路,村屯道路硬化等,并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