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6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吴扬雪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记者来到钦北区大垌镇歌标村,庭院的小鸡、坡上母鸡、树的公鸡,叽叽……咯咯……喔喔的“三重”大合唱和谐之声首充入耳,这便是任凯军5000只笨鸡散养基地。如今行走在钦北的村村寨寨,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真可谓,山水田园美如画,唱得幸福“凤”满坡。

  近年来,钦北区立足丘陵山区广茂的资源优势,顺应民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扶贫对接等方式,大力推进果园鸡生态养殖。现已成为繁荣县域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2014年钦北区果园鸡饲养量达到3448万只,直接销售收入11.0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643元。

  唱响“绿色”改进模式提品质

  养了一辈子鸡的大垌镇歌标村的邱岸昌,正在美滋滋地看着鸡栏里的鸡,再过两个月,这些小鸡就变成了“金凤凰”,2014年他饲养了6万只鸡,是果园鸡实现了他的致富梦。“果园鸡”俗称“逍遥鸡”,在广东、港、澳和海南市场享有盛誉。“果园鸡”养殖场地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放养于山上树下的“果园鸡”摄食大量的青草、昆虫等,无任何污染和药物残留,因而具有骨骼细、肉嫩细滑、味道醇香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全区已建立“果园鸡”规模化养殖场1762个,养殖户1563户,年出栏肉鸡可达2216万羽以上。

  钦北饲养果园鸡的传统悠久,但由于资金、技术的局限,直到2000年前,多数农民还是三五只、七八只散养在自家的庭院里,没有形成规模。近年来,钦北区出台扶持方案,鼓励农民利用果园、山坡围栏生态放养果园鸡。种种优惠措施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惠及之下的农民尝到了甜头,现如今,钦北区的镇镇村村都有养鸡场、山坡果树下处处都有鸡。长滩镇谈读村,全村31户,2014年全村售果园鸡33万羽,纯收入达到34万元,人均获利过3千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1.3%。

  在改进饲养模式的同时,钦北区狠抓老笨鸡品种的改良提质。针对传统老笨鸡品种退化、抗病力差、产蛋率低的现状,区畜牧局审时度势,与公司合作,在不丢弃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大胆从全国各地引进品质优良的种公鸡与本地母鸡杂交,提纯复壮,培育自己的当家品种。如,大垌镇村民彭春连等投资300万元,成立钦州春凤种鸡场,在皇马村建成了年孵化能力450万只的繁育基地。钦北果园鸡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品牌。而农户们也尝到了“金鸡”带来的甜头。

  为解除了养殖农户的后顾之忧,增强抗风险能力,钦北区还成立3家合作社,吸引养鸡农户抱团发展,发展越来越红火。

  唱优“品牌”惠民扶持促发展

  细心的市民可能注意到,在钦州市场出现了一种带有“宁家鸡”红色脚环的土鸡,这些土鸡不仅是纯绿色环保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只只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佩戴了防伪鸡脚环。

  这种甜香味近似家鸡、口感比家鸡更脆滑的肉鸡深受市民欢迎。“宁家鸡”品牌的打造者叫刘雪英。她是板城镇宁家村一名的普通农家女,十几年来刘雪英走南闯北,呕心沥血,多方钻研土鸡群养秘诀,硬是创出了一番新天地。“宁家鸡”养殖基地于2010年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同年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刘雪英依靠科技养鸡走上致富路后,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养鸡热情,刘雪英不但手把手传授给她们技术,并力所能及地在资金、种苗、饲料、药品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她的帮扶,先后有100多个家庭依靠养鸡走上了致富路。而今,由她一手创办的刘氏英华生态养鸡场已发展成为年产15万羽的大型肉鸡养殖场,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产业链。

  那蒙镇农民陆金来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他注册成立钦北区金来养鸡协会。合作社已实现统一购苗,统一防疫,统一销售,负责问诊、咨询技术、饲料销售、禽业信息交流等,现在已发展会员232户。金来养鸡协会下辖的116家养鸡场年总销售量4700吨,年总销售额7000万元,年总利润达500万元。

  如今在钦北区,像刘雪英、陆金来这样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为了保护当地品牌,钦北区着力推广好科学的饲养技术,定期地请自治区、市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授课。该区畜牧水产兽医局组建的技术服务大军,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从孵化、鸡苗调运、育雏、饲养、售蛋实施全程技术服务与把关,并把印制成《果园鸡养殖实用技术手册》散发到养鸡户手中,重点传授育雏期管理、产蛋期管理、饲料配方、疫病预防、规模养殖条件等肉鸡养殖科学知识,真正把鸡养成“金凤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