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罗兴屯大水塘“生态原位修复与水体净化项目”试点成效初显。
7月12日,隆安县雁江镇,一片片金黄色的稻浪随风翻涌,稻田里放养的鱼儿在水里欢跳……镇开垦农机合作社的凌维利特别高兴,再过几天,他的稻谷就可以收割了,随后稻田里养的鱼儿也可以捕捞了,“稻鱼共生”模式给他带来了双重喜悦。
去年以来,隆安县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相结合,为进一步提高都结、布泉等山区土地、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传统种养进行技术创新,以雁江镇开垦农机合作社为试点,积极探索“高效种养共生”农业系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稻鱼共生”获双赢
今年3月早稻插秧后,在县农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雁江镇开垦农机合作社向稻田里投放了6万尾鲤鱼苗,建设稻鱼共生特色精品园,规模发展稻田养鱼。 凌维利告诉记者,这种“稻鱼共生,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让田间的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粪又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综合利用稻田的废弃能源,以生物防治虫害,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鱼在田间游动,可以起到松土等作用,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有利于提高产量。
在没有提高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同一块土地就可以获得种稻、养鱼双重收益,这让凌维利十分高兴。他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市场上每斤10元算,这批鱼可卖七八万元,收益是普通稻田的3倍多。”
凌维利表示,这种模式下生产的稻米和鱼类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许多农户跃跃欲试,下一步他将发展更多农户使用这一模式,扩大稻田养鱼规模。
除了“稻鱼共养”,“稻鸭共作、荷花养鱼”等多种立体养殖模式也已在该合作社全面铺开。从去年开始实施的“稻鸭共作”模式,鸭品种主要有地头鸭、麻鸭,鸭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的同时,可刺激水稻生长,年内养殖两批稻香鸭,亩增800元左右收入,已推广面积300多亩。而各村口及房前屋后的池塘也都被利用起来,进行生态种养荷花和生态养鱼。当前正值仲夏,只见“鱼于池下欢,花于池中放”,绿叶配红花,稻浪花香,荷塘月色,使得“生态乡村”生出无限美意。
为进一步推行“高效种养共生”模式,隆安县农委创新工作思路,根据本县水文资料和经验,综合考虑水利、交通、环境、种植习惯等因素,大力宣传推广“稻鱼共生”等立体养殖模式,取得“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经济效益,促进“节地、节水、生态、环保”的“美丽效益”逐步显现。
“鱼菜共生”废变宝
在隆安县乔建镇上罗兴屯,一个面积约16 亩的大水塘一半清澈透亮,一半夏荷飘香,岸边花红林绿,空气清新……作为隆安县“生态原位修复与水体净化项目”试点,昔日的臭水塘变身“清水塘”,还能“鱼菜共生”,为里村带来经济收益,被周边群众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原来这里的水很黑很臭,现在好了,水清了不臭了,还能养鱼!”村民李永忠告诉记者,过去这个大水塘被村民当做生活垃圾池,面积大,难以管理。
借助“生态乡村”建设的契机,隆安县以全区统一战线“同心品牌”建设为依托,争取到广西强荣爱心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作为综合治理经费,以及广西中科润华科技公司的技术、资金支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基层群众等各方力量,多措并举、协同作战,如今“上罗兴屯生态原位修复与水体净化项目”初见成效。
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微生物复合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投放10吨以上微生物制剂和约600根微生物缓释器,制作和投放约1000平方米浮床种植水生植物,综合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水的优点,从恢复水体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迅速取得水体不臭、水色嫩绿透亮的效果。在治污的同时,培育“鱼菜共生+乡村旅游”产业。结合当地的气候、污染物浓度成分和水域特点重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投放鱼、虾、蟹、螺,种植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动植物产品,变害为宝,实行生态渔业、绿色农业和水塘净化美化相结合,在水体治理的同时利用水体资源获得经济收益。
生态农业要推广
目前,这个水塘里莲藕、茭白、水稻等水生植物长势良好,投放的鲤鲫、白鲢因采食天然饵料,无需增氧和投料,生长迅速,色彩鲜艳,3个月内已由7—8厘米的鱼苗长成约半斤的成鱼,18亩鱼塘水域鱼群规模达到十多万尾,预计半年内即可出水上市。
在将污水转化为景观水的同时,村里在岸边种植有欣赏价值的蔬菜,在岸边杂物房种植蔓藤等装饰植物,修剪竹林,同时不断完善配套的景观设施,使岸上景观作为水体景观的衬托,美化村庄环境。
通过实施驯菌治水、固本治泥和修复水体生态平衡、重建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平衡的“两治理两平衡”技术方案,上罗兴屯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实现了水体治污方式、生态修复方式、资源循环方式和产业衍生方式的四个转变。记者从隆安县乡村办了解到,7月下旬,这里将举行一场以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题的现场会,在全县范围全面宣传推广上罗兴屯治污治水模式,不断提升全县“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成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隆安县]旅游扶贫见闻:“生态旅游饭”越吃越香
7月9日,隆安县布泉河畔。几位游客安坐凉亭,一边欣赏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相映的美景,一边享受夏日清凉。 去年以来,隆安县将精准扶贫与生态乡村建设相结合,依托布泉河、龙虎山、定典屯等景区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生态旅游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至 【详细】
[隆安县]推行精准扶贫提高实效 让农民增收有盼头
当前,隆安县布泉乡龙会村下准屯正是连片栀子开花、挂果的时节,村民苏春香正忙着在自家地里劳作。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我们村引进栀子花种植,效益是庄稼的好几倍,山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详细】
隆安县: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近日,隆安县都结乡和县城所在地城厢镇举办农历“五一三”民俗系列文体活动,通过祭稻神、祈丰年、求平安等活动,表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详细】
[隆安县]并网广西首个光伏农业生态示范项目 种菜发电两不误
昨日,广西首个也是最大的光伏农业生态示范项目——隆安英利光伏发电站完成并网工程。据广西电网南宁供电局有关人士透露,隆安英利光伏发电中的太阳能所发电量除可以满足棚内照明、滴灌、农药喷洒以及棚内环境监测外,剩余电量并入南方电网,从而保证光伏发电和农产品种 【详细】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6月3日上午,隆安县召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评审会,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评审。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幸穗,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