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刘廷智 韦晓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月20日,记者从东兰县政法委获悉:自2009年以来,该县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情况、大规模群体事件发生情况、刑事案件侦破情况等七项社会稳定动态考评指标,连续六年排名全区前五名。“平安东兰”建设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不平衡、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多等不稳定因素曾困扰东兰多年。该县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以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标准,抓源头、抓基层、抓民生,将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一件一件地解决,及时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1 树立新理念,平安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

  东兰县城龙头街8户居民因排水沟、公共摩托车棚搭建用地等问题引起纷争,邻里积怨20年,多方化解无效。日前,在他们准备对簿公堂时,县委书记黄贤昌得知消息,亲自上门调解,经过近3个小时劝说,大家都同意调解。

  东兰县党政主要领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平安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始终把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纳入全县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发展经济同安排、同部署,让平安建设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一把手”重视,众多问题迎刃而解——人员到位,配备县、乡综治办主任和专职副主任,做到有人办事;基层政法基础设施完善,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乡镇司法所都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按全县总人口人均0.3元落实综治工作专项经费,确保有钱办事。

  在有人、有地方、有钱办事的基础上,东兰形成了一整套的平安建设制度。全县各乡(镇)、村(居)调委会建制数达100%,各级调委会均有3人以上,调解员培训率达90%以上。坚持县、乡、村一月一排查制度,对排查出来的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采取“五个一”(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措施,落实“五包”(包接待来访、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责任制,把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落实到领导、到单位、到个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四级调处”机制和创建“民事大家谈”活动,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2 建立“四张网”,治安除死角

  平安建设指标很多,但最终归于一点,就是群众的“安全感”。

  社会治安不好,“安全感”就无从说起。东兰以构建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了四张治安防控网络,实行警民联动,把平安创建和综治工作延伸到每个角落——

  构建以派出所民警为骨干,以乡镇、村干部为协助、以村治保会、义务巡防队等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

  构建城区社会治安控制网络,以巡警为主体,派出所、交警共同参与,多警联勤、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强化对城区街面的控制能力。

  构建单位内部治安防范防控网络,落实单位安全责任制,积极推进“三防”措施,降低单位内部发案率。

  构建城区“百店联防”网络,将城区经营户每10户为一个基本单位,挑选100名文化素质高、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店主任“店长”,健全各种制度,形成治安防范网络,起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

  同时,完善司法服务,整治司法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县法院推行巡回法庭,将坐堂开庭办案转变成到农村巡回办案,今年以来流动审判达320多次;对立案审查、受理、收费、排期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立案程序,加快立案节奏,有90%的案件做到了1小时内收案、立案、排期,“立案难、审理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警民联防”让东兰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逐年大幅度减少,2014年实现全县“零命案”,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排名全区第一。优质的司法服务,让大量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今年以来,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194起件,调解183起,调结147起,调结率达76%。

  3 改善民生,以发展促和谐

  东兰镇的同拉村,曾经是有名的“上访村”。该村有23个库区移民点,矛盾多、诉求多。

  如今的同拉村,是有名的富裕和谐村,转变的根本,是库区发展了。村民们说,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大家都全身心投入生态养鱼、农家乐等产业。

  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东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统筹各类资源,拓宽民生投入渠道,着力抓好民生保障资金发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等10大民生保障工作,从源头抓好社会平安和稳定。

  库区移民一直是困扰东兰的大难题,该县采取有效措施,力促库区发展,逐步从根源上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动工建设6条库区四级公路和5座桥梁,实施岩滩库区移民居住环境改善项目,涉及1923户,计划投资2022.5万元,极大改善库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落实好口粮补助和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工作,引导库区群众“靠水吃水”,发展生态养殖、旅游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发展后劲,以发展促和谐。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