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杨通永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这里面有我的‘股份’,前不久刚领到分红!”7月22日,在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百色云耳种植基地,弄外瑶族村贫困户阮国保说。通过右江区开展的扶贫攻坚项目,288户像阮国保这样的贫困群众成了企业“股东”。

  弄外瑶族村地处大石山区,缺水少地,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支书阮光作说,这些年,上级政府部门曾发放过粮食,发放过牛、羊发展养殖产业脱贫,但因为群众缺乏技术、零星养殖难成规模,“最终牛羊要么病死了,要么被宰了吃肉。”

  直接发给个人,成了撒胡椒面的“输血扶贫”。盲目发展产业上项目,同样达不到“造血”的效果。

  2014年,右江区政协、统战部和扶贫办共同实施“千千助推、千企扶千村”项目,筹集90多万元扶贫资金,计划用于大楞乡弄外瑶族村、龙合村的精准扶贫。

  一场致力于疏通“造血”扶贫“关键一公里”的实践,在这里展开。

  龙合村海拔高、温差大、水质好,适合种植高品质食用菌。于是,扶贫部门引进百色市永乐三宝公司前来发展食用菌生产。当年4月,占地面积15亩、总投资140多万元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正式实施。

  90多万元扶贫资金,用于购买食用菌菌种,两村的288户贫困群众每户可以得到700棒。而这些菌种全部交由基地“托管”。按照双方签署的协议,群众每年可从基地获得700元的分红,成为“股东”。

  今年7月9日,基地在当地政府的见证下,将首期20.16万元分红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右江区政协副主席温健敏表示,政府出资、企业以“托管”方式参与贫困村产业开发,有效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三宝公司董事长张九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棒菌种分红1元,待基地生产稳定后,每棒收益至少在3元以上。因此,群众对学习种植技术很有热情。按照协议,群众可以领出自己那份菌种“单干”,也可以选择继续“托管”。等群众学会种植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后,将考虑采取将基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公司负责销售的模式。“现在我们帮群众‘托管’,以后群众帮我们‘托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