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胡光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位于大石山区、缺水少地的山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功走出贫困境地武鸣县锣圩镇板新村勤劳聪慧的村民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变劣势为优势,变有限为无限!

  从武鸣县锣圩镇往隆安县方向前行,满眼是大石山,一路下来,夹在山沟里的土地上,除了种植甘蔗就是木薯。然而,临近交界处,成片清新碧绿的桑田开始映入眼帘,石山下和桑园中则坐落着一幢幢新楼,一条条白色的水泥路延伸到村里。这里就是板新村。

  “全村现在有500多亩桑园。”板新村村委副主任唐秀泉指着眼前的一片桑田,“你看那片绿油油的桑田虽然不大,但却是全村致富的好宝贝。”唐秀泉告诉记者,1998年,板新村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村民陆续把甘蔗地和木薯地变成桑园,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的效益。“由于桑叶产量大,并且投入成本较低,自从村子放弃甘蔗种植以来,村民们的收入年年都在提高。”唐秀泉说,如今,村里的55户人家已有47户买了私家车。

  板新村是个移民村,位于武鸣县西部,与隆安县丁当镇接壤,现有村民500多户。20世纪初,都安县、马山县等一些生活在深山里的村民搬到了这个村子。虽然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当时的板新村仍然是大石山脚下地少、水缺的地方,只能种植甘蔗、木薯等传统农作物。“板新村的老一辈就是在这石山下种植甘蔗、木薯为生,度过了一代又一代。”唐秀泉告诉记者,在贫瘠的土地上以种植甘蔗为生的板新村民们,都期待着新的产业能给村子带来兴旺。

  2000年,板新村终于找到了改变的机会。锣圩镇引进自治区蚕业研究所在板新村2组搞蚕种示范点。“当时武鸣县也需要找到在全县种桑养蚕的示范点。”武鸣县蚕种站站长潘功亮告诉记者,“板新村农民的热情打动了大家。”很快,自治区蚕业研究所和县蚕种站都派驻技术员长期对板新村的养蚕户进行技术指导,常年采取赊销农资、蚕种等优惠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同时以22元至24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蚕茧,提高农户养蚕的积极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板新村已经成为武鸣县有名的种桑养蚕村。仅板新村2组的55户人家就种植500多亩桑园,家家户户通过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人均收入接近4000元。

  唐秀泉家里也种植了11亩的桑树,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每亩桑叶养蚕能带来3000元的收入,11亩就是3万多元。相比过去种植甘蔗每年仅1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全家生活宽松多了,至少一年都不愁吃穿了。”

  很快,板新村的发展带动了武鸣县种桑养蚕业这个新兴产业的形成。目前,在板新村的影响下,锣圩镇已有9个村屯开始种植桑树,面积达2万多亩。武鸣全县种植桑树面积也达到7.45万亩。

  下一步,为了做大做强养蚕业,锣圩镇相关部门正在养蚕基础较好的村屯引导农民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农产品市场风险降低,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拓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