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通讯员龚普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三江县古宜镇马湾扶贫异地安置茶场助茶农脱贪致富。通讯员吴练勋摄

  护茶园、捡茶籽、挖鱼坑、筑沟渠……初冬季节,走进百里侗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十二五”期间,三江侗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按照“山山有茶、田田有鱼、村村有果”的发展目标,倾力书写“两茶一竹”(茶叶 、油茶、竹木)和种稻养鱼(再生稻、禾花鱼)特色文章,农业年产值从2010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552元增加到2014年的6125元,生态农业唱响富民欢歌。

  “绿色银行”驻山间

  “我们高露村有着千年的种茶和打油茶习惯,过去交通不便,群众种茶无效益,如今连通321国道的通村水泥路已贯通,我们要紧抓机遇,把高露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千年古茶村。”近日,笔者走进洋溪乡高露村,该村党支书郑光强正带领群众利用野生老茶树枝扦插培育新茶苗,望着新建的“茶叶孵化室”,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近年,该县通过转方式 、调结构 、抓提升 、树品牌,使项目落实到户 、金融服务到户 、科技保障到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茶叶品种 、品质 、品牌上下足功夫,形成了龙头引领 、协会助推 、大户示范 、全员共建的现代农业产业推进体系,推动茶叶产业走上专业化 、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之路。2011年该县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2012年“三江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 查,并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油茶浑身都是宝,山区群众离不了。昔日荒坡挂金果,漫山茶林笑弯腰。”柳州个体户王柳青2010年起弃商从农,到三江县斗江镇思欧村谷所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种植岑软 、湘林等良种油茶1000余亩。如今茶树成林,望着满山的“金果”,他情不自禁地哼起山歌。三江素有“广西油海”之称,油茶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广西第一 、全国第三。近年,该县以争创“三江茶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通过政策扶持 、科技支撑 、创建品牌等系列措施,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承包人+农户”油茶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等文件,全力打造中国油茶强县。目前,“两茶”产业已发展成为侗乡百姓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

  稻香鱼肥笑开颜

  拌水泥 、挑砂浆 、挖鱼坑 、钉模板 、筑水沟……11月27日,丹洲镇板江社区雷洞屯田野上热闹非凡,上百名干部群众协力兴修水利,为来年种稻养鱼积极备战。

  12月4日,良口乡产口村第一书记罗良鸿组织全村党员骨干培训稻田养鱼技巧,为扶贫攻坚支招。

  2014年底,该县出台《三江县关 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种稻养鱼”的发展新思路,通过整乡推进方式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实行“田面种稻 、稻沟养鱼 、稻鱼共生 、粮鱼双增”模式,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

  今年,该县全面推广“坑沟式”养殖模式 、探索“鱼+鳅”混养模式,按每亩向农户补助1000元的标准,完成稻田田基硬化改造1.1万亩,向全县15个乡镇99个行政村调配发放规格鱼苗547万尾,折算金额256.4万元。经测产,高山鱼稻平均亩产481公斤 、高山稻鱼51.75公斤,“稻+鱼”增收近2000元/亩。

  村村有果引客恋

  制菌棒 、搭菌棚 、摘鲜菌……11月29日,在斗江镇牙林村小龙胜屯杰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忙碌着。今年3月,该村以生态乡村和精准扶贫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与杰联公司“结对子”,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示范园60亩,种植香菇 、平菇等20万棒,并推行“食用菌+果蔬+花卉”一体化生态种植,采取竹木废渣制菌棒 、废菌棒还田 、大棚种菌 、田间套种果蔬及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态 循环产业模式,解决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使村民足不出村便能轻松增收。

  近年,该县以程阳八寨 、中国三江大侗寨和丹洲景区三个国家4A级景区为龙头,重点打造“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即以县城大侗寨为中心,以程阳八寨和丹洲景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民族风情和休闲旅游业,通过点线面结合方式在200公里国道沿线规划建设一批茶园 、果园 、荷塘 、油菜田等“五彩田园”,按“1210”目标,全力打造1个区级 、2个市级和10个县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并通过举办茶叶文化节 、高友韭菜节 、高秀红薯节 、丹洲柚子节 、老堡水果节 、寨更杨梅节等各种农产品特色节庆,大幅提升了侗乡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催生了一批农文结合 、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产业带,使游客“周周有处玩 、月月有花赏 、季季有果吃”。今年1月至11月,该县共接待游客474.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8.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57%。(通讯员龚普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