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来源:河池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宜州讯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宜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240元,同比增长8%。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今年,该市共有河池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17家;建立葡萄、柑桔等水果示范基地11个;全市甘蔗总面积21万亩,新增“双高”糖料蔗基地33个,面积达1.2万亩;桑园面积33.3万亩,鲜茧产量5.34万吨;反季节食用菌4502.2万棒,顺季节食用菌生产有序推进,预计全年产量达8500万棒;强化核桃管护和种植,核桃面积达12.5万亩。

  工业园区建设有力推进。顺天路、宜畔排洪渠、欣荣路北段及延长线道路等基础项目顺利建设;壮歌真丝服装加工、胜堂自动化蚕具等新项目开工建设;五和博澳桑枝综合开发、东莞欣绿医疗器械等工业项目推进顺利。预计,园区工业总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5亿元,同比增长22%。

  “创特”工作效果明显。该市安排2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和300万元旅游贷款担保基金,整合各方资金7000万元,扶持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拉浪生态休闲区汽车旅游营地一期、怀远古镇修复一期、小龙村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顺利竣工;刘三姐故里景区二期、怀远古镇修复二、三期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今年1-10月,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8.21万人次,同比增长16.51%;旅游总收入达26.79亿元,同比增长23.74%。

  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宜州北牙至龙头、德胜至高明二级公路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石别至北山二级公路、323线(三岔经洛西、洛东段)建设加快推进。共建成通村水泥路16条119公里,投入“一事一议”资金4632万元,建成屯级道路280条198公里。

  民生事业得到改善。该市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等工作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校舍2.28万平方米,社会保险实行“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城乡养老金发放率100%,新农合参合率99.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1%。完成保障性住房1537套、廉租房168套。基本完成64个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评估工作,福龙瑶族乡“整乡推进”生态移民横山安置区落实搬迁户工作有序推进。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宜州市人武部营院、市公安局经侦综合楼、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刘三姐大道立面改造等工程已竣工;城区桂茂路延长线、西屏路、污水管网和燃气管道扩面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稳步推进怀远镇和德胜镇“百镇示范”、刘三姐镇六妹屯和五石冲新农村建设,启动北山镇“百镇示范”申报和福龙瑶族乡少数民族乡建设试点工作,城镇化进程加快。

  全市亮点工作突出。自3月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以来,该市还被列为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试点,先后完成“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验收工作。宜州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河池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在全力推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中,马山塘特色旅游名村被评为4星级乡村旅游区,古龙河漂流景区被评为3A级景区,刘三姐镇列入“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名录。同时,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815家;个体工商户5056户,同比增长10.5%。 (杨叶成)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