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文烨 通讯员唐琳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生态旅游扶贫,让大山沟里的小龙村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文烨 摄

  

  解决最后无电户用电问题。 通讯员陆仕臣 摄

  

  ▲沈荔芳书记(右三)到灌阳镇马头村侯光仁家调研扶贫工作。通讯员王珊 摄

 

  

  ▲陆桂弟县长(左一)到贫困户家了解情况。 通讯员刘兆菲 摄

 

  

  ▲甘甜的清泉进农家。   通讯员蒋人轲 摄

 

  

  ▲技术扶贫。

 

  

  ▲精心修筑幸福路。

 

  

  ▲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到黄关镇调研。

 

  

  ▲工作队员入户认真登记。  通讯员王游明 摄

 

  

  ▲土地流转助农增收。  通讯员唐琳春 摄

 

  

  ▲又一条致富路开工啦。

 

  

  ▲瑶族姑娘在采摘黑李。产业扶贫,成就了灌阳的黑李品牌。

  记者文烨 摄

 

  

  ▲新圩红辣椒产业。   通讯员蒋人轲 摄

 

  

  ▲农商行“金”准扶贫。    通讯员陆仕臣 摄

 

  

  ▲繁忙丰收季  通讯员唐琳春  摄

 

  

  ▲山区群众在销售坡地西瓜。    记者文烨 摄

 

  

  ▲小龙村农业生态基地。    通讯员蒋人轲 摄

 

  

  ▲农技人员传授云耳种植技术。   通讯员陆仕臣 摄

  

  扶贫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作为自治区贫困县的灌阳县,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做到扶志气扶基建扶产业,有效促进全县乡村面貌的改善和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

  2011年至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42554人,占总贫困人口87207人的48.8%,完成“十二五”任务的113.9%。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232元增加到2014年的4260元,年均增长17%,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9132.3万元,其中:扶贫发展资金7191.3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859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2万元。全国政协调研组、自治区领导到灌阳考察扶贫工作时,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灌阳县“十二五”期间的扶贫攻坚工作,就是一部一切为了群众谋福利的奋斗史诗。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强化实用扶贫举措

  12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采访,不禁为这里山环水绕,树木繁茂,房屋错落有致,如同世外桃园的乡村景观所吸引。

  小龙村原来是个比较偏远的穷山村,在“十二五”期间,灌阳县委、政府抓住该村地处千家洞4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旅游产业扶贫,硬化千家洞黑岩景区门口至小龙村3.3公里水泥公路,修建了观景台、停车场、情侣林、小龙河、人工湖、石拱桥、文化舞台、养老中心等基础设施。同时,对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保护。2013年,县里引进袁隆平公司下设的广西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园,重点推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精心打造了一条“春踏青、赏花,夏游洞、沐浴,秋采果、游园,冬赏银杏、摘草莓”的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如今,小龙村由贫困村一跃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入选2015年“全国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广西特色旅游名村”。

  “贫困村因贫穷的自然环境,道路穷,信息穷,志气穷,因此,要做好扶贫工作,我们就要创新模式,强化举措,既要扶志气,也要扶基建,更要扶产业。只有抓好产业开发扶贫,才能真正增强贫困群众经济实力。”灌阳县委书记沈荔芳强调说。

  灌阳县把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原则,构建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坚持发展黑李、雪梨、脐橙等传统种植,积极发展猕猴桃、蓝莓、肉牛、生猪、土鸡、竹鼠、孔雀等特色种养。做好旅游扶贫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护开发唐景崧故居、月岭古民居、洞井古民居等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灌阳雪梨、中华名果灌阳黑李、野生红豆杉群落等品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打造以枫树脚红色旅游新村、杨柳井红色旅游新村、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为核心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旧址红色文化景点。

  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灌阳贫困农民群众增收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11年以来,该县本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共投入财政扶贫产业资金2062.8万元,扶持36个贫困村农户种植经济林果4.7164万亩。

  灌阳镇的马头村,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贫困村。近年来,该县利用国家在这里的高山上开发风电的机会,修通了27公里进山公路,积极为村民办理好土地征用补偿费后,正在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高山草场和风电的人文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和牛羊草食动物的规模养殖项目。

  抓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贫困村屯生产生活条件,是灌阳县抓好扶贫工作的核心支撑。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730.2万元,实施项目405个,其中新建沙石屯路37条39.6公里;硬化屯路154条90.65公里;修复水毁公路59条30.6公里;升级硬化屯路124条73.148公里;新建独立桥2座;新建人饮工程13处,水池6座108立方米、铺设水管14000米;新建小水利1处,维修小水利13处。这些项目的完成,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使贫困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抓好电商扶贫。该县坐拥“中国绿色生态雪梨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黑李之乡”、“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等众多“国字招牌”,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2015年7月中旬,国家商务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灌阳县名列其中,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资金。该县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突出农产品网销品牌建设,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以“灌阳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农业名牌产品”等为建设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产品网销品牌,因势利导,重点发展灌阳黑李和雪梨品牌、工业品如石材等区域。

  该县分管扶贫工作的赵桂花副县长告诉记者,生态扶贫既是该县治理石漠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该县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2014年以来,该县共投入生态移民扶贫资金356万元,群众自筹130万元。完成黄关镇半边街、灌阳镇秀凤村和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搬迁扶贫,受益农户71户262人。近年来,该县通过赠送红豆杉等珍贵苗木的方法进行生态扶贫,全县新增红豆杉经济林木达200多万株。

  重视知识技能扶贫,扶起群众致富能力

  “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灌阳县人民政府陆桂弟县长说,“抓好‘雨露计划’知识技能扶贫,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是灌阳县抓好扶贫工作的重要办法之一。”

  该县既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扶贫”,又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以扶起贫困户的志气,帮助贫困户彻底改变命运。对全县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建立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2011年来,该县投入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209.36万元,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06期,培训人数达908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多份,科技光盘1280张;投入贫困村贫困家庭子女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扶贫试点资金74.5万元,资助275人。

  据介绍,该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项目,计划投入270万元,截至11月30日,全县已有595人进行申报。现阶段正在对补助人员的材料进行审核、公示,预计12月下旬可完成拨款工作。

  贫困群众通过科技培训,掌握了脱贫致富的知识,提升了脱贫致富的能力。该县观音阁乡农民经纪人唐远、唐新华等人,通过参加科技培训,当上了农产品推销经纪人,每年帮助农民推销水果、生猪、三木药材、毛竹等农副产品100多吨、1000余件,收入达100多万元,带领许多贫困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农民的贫穷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的贫穷,贫困村农民居住分散、资金匾乏,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并不缺乏点子和能力,而是缺乏资金。该县着力抓好小额信贷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部分创业资金。五年来,共为贫困村争取到项目资金690万元,对应引导贷款额度1.38亿元,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共3200多户。通过小额信贷贴息,在政策、项目、信息等方面帮助了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业以及短平快生产项目,既扩大了帮扶面,也实现了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该县农村女子邓桂姣,2013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观音阁乡规模种植云耳100亩,通过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建成一家集食用菌、药用菌及绿色、有机食品研发、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实体,产品畅销内地及港澳地区,并打入东盟、欧盟市场,年毛收入有300多万元。洞井瑶族乡大竹源村第一书记唐志军,带领10多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获得30万元资金,办起了一个生态养牛场,目前已存栏生态牛33头,产值40万元,预计2年后户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区、市、县、乡实行党政机关领导及有关单位扶贫联系点制度,近年分赴灌阳县的36个贫困村挂点扶贫,为贫困村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做好事、办实事。2011年以来,已为灌阳县36个贫困村投入整合资金4.86亿元。第一书记热心扶贫工作,在灌阳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庭长秦增儒同志担任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大竹源村委第一书记期间,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想方设法为当地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波劳碌,现全村120户茅草房改建成钢筋砖混房,多渠道筹配资金20万元,对进村的其中6公里公路进行了改建硬化,并引导瑶族同胞因地制宜发展灵芝种植,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誉。广西艺术学院老师常贵翔到灌阳镇翻身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今年10月,为了及时搞好进村对贫困户的识别工作,其妻子在医院生小孩也顾不得回家照理,后在其他扶贫队员和群众的反复劝说下,其他扶贫队员主动承担起他的入户识别任务后,他才回南宁看望妻子和孩子,这时小孩已出生多天。

  连日来,记者驱车行进在灌阳县的村村寨寨,各种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公路两旁,到处都是成片的果园或特色农产品,村民原来破旧的泥砖房,基本变成了别墅式的小楼房,许多农民开着小车下田地干活……这个自治区贫困县经五年努力,如今已变成一个逐渐富裕起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后起之秀县。

  县委书记沈荔芳告诉记者说:“灌阳的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关键在于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在于灌阳实行了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强化了项目管理责任,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增加扶贫开发工作权重,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搞好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摸清精准识别对象 “五个到位”组织实施

  灌阳县总人口29.1万人,辖5镇4乡,138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1517个自然村。该县的精准识别工作于2015年10月16日开始启动。按照精准识别对象、科学分类甄别、更新完善系统的原则,规范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的要求,灌阳对全县65个贫困村、47983贫困人口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2014年底贫困人口47983人,本次识别贫困户36246户,其中贫困村25979户,非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户3642户、新申请贫困户6625户。至11月27日,精准识别工作评议公示、信息录入工作已全面完成。

  据灌阳县扶贫办主任黄卫民介绍,该县主要从“五个到位”来组织实施这项工作:

  组织领导到位。通过成立和充实“三支队伍”,确保人员到位。一是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灌阳县精准识别工作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充实领导队伍;二是成立专项进村入户工作队,从县直单位、乡镇抽调742名与区市单位177名驻村干部充实精准识别工作队伍;三是抽调8名刚考取县有关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县扶贫办,充实精准识别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

  宣传发动到位。该县通过会议、报纸、QQ、微信、《今日灌阳》和电视台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通过“六个一”:即“一封信”“一张报纸”“一条短信”“一份有关问题解答资料”“一个电话”“制作一个专题片”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工作措施到位。该县按照“4554”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有力推进。一是出台4个方案,制定了《灌阳县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出台了《灌阳县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方案》、《灌阳县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评方案》、《灌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责小组工作职责及人员安排方案》,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二是开好5个会议,精心召开好县、乡镇、村、组、户精准识别“工作动员会”、“工作队员培训会”、“工作推进会”、精准识别工作入户调查阶段“回头看与再回头看会议”和乡镇交叉检查“工作布置与结果汇报会”,为推动整个扶贫工作创造了条件;三是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完善5个表格,即《精准识别入户调查林地统计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统计表》、《20户以上未通水电路自然村统计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得分统计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评议得分附表》;四是把好“四关”:时间节点关、村两委评议关、核实汇总关、归档整理关,科学有效地推动了工作。

  督促检查到位。通过“四级”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做实做细。一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督查;二是县精准识别领导小组带队督查;三是县委、政府督查室和县纪委带队督查;四是各乡镇由分管领导带队随机抽配工作队员和随机抽乡镇、村进行交叉检查。通过“四级”督促检查,整改存在问题,推广成功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

  经费保障到位。全县财政安排230万资金,专项用于精准识别阶段工作,其中县财政下拨了专项工作经费120万元,各乡镇投入60万元,区、市、县后援单位投入50万元。主要用于宣传发动、人员培训、村组评议、信息收集、数据录入等方面开支,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

  为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该县大兴调研之风,县四家班子成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通过进村入户、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调研,争取每人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县委、政府将进行评比,对评出的优秀的或含金点子高的调研文章进行表彰。

  该县通过摸清精准识别对象,积极采取“五个到位”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保障。

  采访结束,灌阳县委书记的话一直回荡在耳边:“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灌阳扶贫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美丽幸福和谐新灌阳作出积极贡献。”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灌阳人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期待灌阳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图片除署名外,其他照片均由灌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