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美公司北京上市,市县领导敲响开市宝钟。日报通讯员韦鼎标摄
土地流转促进农业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融水镇小荣村村民正在为承包自 己土地种植冬瓜的农业开发公司挑 送冬瓜。 日报通讯员龙林智摄
民族体育公园成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公共场所。 日报通讯员李猛克摄
2015年9月1日,融水县工商局给商户颁发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 通讯员韦山摄
导读:
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县来说,任务十分艰巨。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加快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二五”期间,融水苗族自治县致力于城乡一体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 、行政服务规范化 、金融财税投资现代化 、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等“五化一体”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点领域城乡一体化
深入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体系(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股份、土地、资金互助等多种类型的合作社,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推进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住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66万亩。到2015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11家。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在确保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并同深化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十二五”期间,加强配套政策推进林权改革,重点发展林下经济,该县已被列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灵芝项目列为全区示范项目;加强林权抵押贷款,目前已累计办理登记1.07亿元;加强5万亩林地流转,目前已办理林权流转达52起。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以强带弱、互补共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融水实验中学合并到民族中学、贝林小学等5所城郊小学归县直3所小学管理,对17所幼儿园实行公建民营机制;对汪洞乡等乡镇实行九年制学校管理,化解了乡镇小学资源紧缺、初中校舍闲置的矛盾,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主导、民营医疗机构补充的配置格局。2011年以来,启动了县中医院、妇保院、融水镇卫生院整体联动搬迁项目;成立县级独立建制的120医疗救助指挥中心;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县级医院托管卫生院等机制,促进医技人才下沉基层,实现县级医院急救岗哨前移、医疗服务重心下移目的,让边远山区群众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二甲医院的医疗服务。2015年,该县获得“自治区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限费医疗”改革试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县医院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县财政及时足额兑现上级补助资金,2015年公立医院门诊基本药物品种使用率均达到66%、基本药物占医院药品收入达到55%。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县财政按卫生院100%、县医院35%、中医院65%、妇保院80%的绩效工资比例全额兑现在职在岗人员工资。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取得了很大进展;创新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工作机制;深化居民住房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对象的标准核定和公布办法。
金融财税投资现代化
深入推进财税支农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财政支农体系。按照“以资源换产业,以‘三化 ’促发展”的发展理念,重点围绕发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各类银行特别是涉农银行在村镇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保额和财政补贴标准,努力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服务。2015年10月29日,首家农业企业广西禾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标志着该县构建现代化财政支农体系,多层次激活资本市场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营改增”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十二五”期间,县国税局按税务总局口径统计,组织税收收入7.96亿元,比“十一五”增收3.58亿元,增长81.73%;按自治县政府口径统计,组织税收收入7.45亿元,比“十一五”增收3.22亿元,增长76.12%。完成了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邮电业、通信业等行业“营改增”工作,办理各种税收减免8358万元,助力企业转型发展。“金税三期”工程于2015年9月1日成功上线,简政提速到位。网上行政审批、网上申报、网络发票等多种办税方式正在全县大力推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税务事项。《全国税收征管规范》和《全国县级纳税服务规范》落实到位,做到一把尺子对待纳税人、一个标准服务纳税人。
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提供财力保障。
县地税局根据全县税源的实际状况,以及征管力量不足的实际,实行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源实行分类专业化管理,撤销县级税收稽查局。同时,不断拓宽纳税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方式。2015年开创了广西地税系统与农信社联合开展“银税一体化”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的先河。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县地税局累计组织自治区级口径收入13.8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收9.61亿元,增长224.53%。按县政府口径统计,“十二五”期累计组织地方税收13.36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收9.25亿元,增长225.06%。五年间,地方税收收入年平均递增1.8亿多元。
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项目建设。放宽投资准入,让民间资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赢利机会,激活社会资本进入市场,释放市场能量,加快了融水资源型绿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县金融办大力实行“引银入县”战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广西金融投资公司、国海证券的分支机构先后入驻融水,县辖注册小贷公司有3家。该县金融机构呈多元化局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金融结构存款余额96.8亿元,贷款余额55.29亿元,存贷比57.11%,比2010年提高8.6%。
2011-2015年,全县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74亿元,利用外资2185万美元,新建和续建内、外资项目近400个,所有项目都围绕特色旅游业、特色宜居城镇、特色农业和生态工业等资源开发来投资。在城镇和交通发展方面,采用PT、PPP模式,建设了水东大道、迎宾大道、城南大道、融水二桥、二桥连接线等项目;采用PT和分期付款方式建设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使行政村水泥路畅通率由2011年底的44%提高到2015年的94%。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浦北县]“十二五”发展综述:新常态下的新突破
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浦北,一个不沿海不沿边的县城以喜人的速度在快速成长。产业园以浦北木麻根工业园为辐射,带动泉水、寨圩、乐民、龙门、福旺等镇产业园不断长成; 高速公路破解浦北交通瓶颈,全县100%行政村通水泥路; 城市越来越彰显出她的“产城一体化、学城一 【详细】
乐业县“十二五”成就系列报道之逻沙篇
十二五”期间,乐业县逻沙乡以打造“唱灯文化之乡”、“优质核桃之乡”为目标,紧紧围绕“311”发展思路,抓好“三个果子(核桃、猕猴桃、刺梨),一张叶子(茶叶),一个品牌(唱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成绩斐然,令人振奋。 【详细】
[柳江县]十二五招商引资:精准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柳江招商引资工作完美收官。据 初 步 统 计,2011~2015年,全县引进重大投资项目100个,计划投资316.59亿元;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150亿元,完成 目 标 任 务的105%;外资到位资金3872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7%。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开花,新的产业洼地正在 【详细】
[平果县]“十二五”圆满收官 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
“‘十二五’时期,平果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700亿元,成为全区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份……”在1月13日召开的中共平果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县委书记韦周凡指出 【详细】
[藤 县]“十二五”发展成果回顾: 实力壮大 民生提质 生态优化
藤县以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为主题,以规划践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优化生态为根本,以打造“西江经济带新兴工业化城市”和“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强县”为目标,通过实施“五年一工程”活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