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武宣讯(通讯员/陈德仁报道)4月5日,武宣县武宣镇官禄村建档立卡户覃正衡在自己的10亩地里种下良种黄皮果时舒了一口气:“以前没有钱,只能看着别人种果脱贫眼红。现在有了扶贫款,还愁啥呢”
覃正衡说这句话事出有因。官禄村地势靠黔江边土质好,群众散种的黄皮果大颗皮香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交通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却发展不起来。
“扶贫工作不仅要发展产业,首先是要发展短平快的项目。”据镇长雷永杰介绍,今年以来镇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措施:用后盾单位、镇政府、果苗老板、种植户各出一点的办法扩大特色品种种植面积。原来每棵12块钱的果苗到农户手上少开支了9元钱。新种了16亩,总面积达60亩的卜玉屯原老队长覃国存心存感激:“今年仅种良种黄皮果政府就为我节省了种苗费8600多元!”
长塘村地处广西大瑶山南麓深处,山陡田少。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前,全村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家底。针对竹多林密的特点,工作队组织大家到本村竹鼠存栏400只的养殖大户陈文超实地参观交流。没有资金怎么办有村民建议,向上级部门伸手要钱。
长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全说:“向上争取当然要。等靠要也不是好办法,自己也要找。”今春发展了12户,其中贫困户7户,养竹鼠3000只。为了把这个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养殖户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打破各自为阵分散养殖的模式,成立了“长塘龙片竹鼠养殖合作社”。每户自筹资金5万元,扩建了集中养殖基地600平方米。按现在三个月出栏的周期和市场价算,收入可达60万元,半年就可收回成本。该村走合作发展路子的做法引起了自治区、市、县林业、畜牧、科技等多个部门的关注。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国家AAA级景区百崖大峡谷旁的东乡镇河马村却走起了群体蚯蚓养殖的路子。
走进高桂屯,一厢厢旱田盖着茅草,一片片林荫下起着畦。养了4亩蚯蚓的朱逸忠用树枝拨开撒盖着的青菜叶,一条条蚯蚓就从泥里活蹦乱跳的钻了出来。
村支书朱安堂告诉笔者:“镇政府和扶贫部门给养殖蚯蚓的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全村养殖了260多亩。三个半月得收,每年可收2次,每亩收入有一万多元咧!”
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推动“公司+家庭农场”进行特色养殖。桐岭镇石岗村罗竹山就是一例,他通过与湖南鑫广安武宣30万头生猪产业园开展项目合作,接受由公司提供的生猪养殖“七统一”服务。养殖户既减轻了成本,也降低了风险,可得到每头100元以上的纯利。据相关部门预测,仅此项全县每年饲养户可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浦北农信联社:金融扶持助力脱贫致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县扶贫工作精神,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日前,浦北农信联社有关领导一行到寨圩镇三江村委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详细】
都安今年力争实现30个贫困村脱贫
“乡党委、政府将加强领导,出实招、鼓实劲、干实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群乐村、尚三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强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力争实现今年贫困村脱贫摘帽目标。”4月5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尚三村屯级路建设工地现场,乡党 【详细】
宜州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宜州市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原则,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强化脱贫攻坚实效性,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形成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 【详细】
重庆:“扶志工程”助力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巫溪人深谙这个道理。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为了使贫困户实现可持续脱贫,巫溪将脱贫的关键锁定在摆脱“精神贫困”。 “扶贫先扶志。”巫溪县委书记唐德祥表示,要把扶贫和扶志有效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得鼓志气、增信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