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在视察“红水河第一湾”旅游景区建设情况。 韦禄东/摄
东兰县县长徐迪克在巴畴乡巴英村巴英屯开展扶贫调研。 梁值伟/摄
压题照片
东兰获评“全国十佳文化生态景区”。
东兰在脱贫攻坚战中突出老区精神。图为党员干部在列宁岩接受教育。
东兰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图为美丽的泗孟田园风光,既发展了富硒米产业,又吸引了游客。 韦禄东/摄
东兰,红色热土——邓小平、张云逸等曾在这里战斗。
东兰,绿意盎然——是广西林业重点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7.39%。
2010-2015年,在这片土地上减少贫困人口8.51万。但是,目前仍然有66441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让这6万多人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小康,是东兰县委、县政府“十三五”期间的中心工作。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凝聚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坚持生态立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县委书记黄贤昌表示。
红色传承:凝聚党政军民之力共战贫穷
东兰县隘洞镇六通希望小学,校舍是当地最好的建筑,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众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从这里走出大山。
周边群众都知道,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驻澳门部队的帮扶。从2001年开始,驻澳门部队连续到六通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这是“老区品牌”吸引来的感恩帮扶!
革命战争时期,东兰有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赤卫军,1600多人参加长征,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解放后全县有2200多人被确认为革命烈士。
脱贫,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东兰突出“老区品牌”,把革命老区建设和开发扶贫攻坚放在头等位置来抓紧抓实。
一条41公里长的“红军路”,把东兰武篆镇、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牺牲地、巴马西山乡连接起来,这是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时筹资5300万元扩建的,成为沿线5万多群众的“致富路”。
2009年以来,东兰以开展纪念活动为平台, 先后开展14个将军(将领)所在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韦拔群、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6位将军、将领家乡水电路、民房改建、易地搬迁、文化体育设施、生态、旅游和纪念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011年起,该县每年财政配套1500万元,以实施“将军故里农村道路改善工程”为切入点,实现全县147个村在“十二五”期间全部通水泥路。
“东兰通村水泥路建设水平,居全区前列。”该县县长徐迪克说。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东兰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4亿元,实施屯级道路建设121条共705.5公里;投入电网升级改造资金1.95亿元,解决了9万多人用电难问题,全县自然屯通电率达100%;新建农村沼气池1388座;投入1.24亿元修建人畜饮水工程802处、家庭水柜2182座,解决了18.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投入2.04亿元实施贫困农户茅草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优抚对象危改、危房改造13722户。
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立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长乐镇农民覃汉民去年脱贫了!2015年,他林下养鸡出栏4000多羽,纯收入5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穷帽。
向生态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脱贫大有可为。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制约了东兰经济发展,但也造就了良好的生态,孕育了诸多特色优势产业。
东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等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贫困人口“人均一头黑山猪、一亩核桃、一亩板栗”的“三个一”产业工程,初步形成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核桃、板栗、山茶油、桑蚕、富硒米、东兰乌鸡、黑山猪等主导产业。
截至2015年底,全县陆续种植核桃24.8万亩;有桑蚕3.5万亩,产值1.02亿元;板栗面积32.5万亩,产值1.2亿元;山茶油12万亩,产值1.4亿元;富硒米3.1万亩,产值5900万元;墨米1.5万亩,产值950万元;出笼乌鸡140万羽,产值7900万元;出栏黑山猪12.3万头,产值1.1亿元。
“自治区提出实施精准扶贫‘七个一批’,东兰增加一个,即生态旅游扶贫一批。”县委书记黄贤昌说,“东兰要依托良好的生态,发展生态旅游,引导一批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东兰建成11个景区(5个4A级景点、壮乡英雄文化园、5位将军故居),共接待游客373.67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1.79亿元。
“十三五”期间,东兰着力实施旅游产业“123456工程”,使全县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兴建一个全县旅游服务中心(东兰县旅游集散中心);形成两条精品旅游线路(经典红色旅游线路,红水河精华旅游线路);新建改建3条旅游公路(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泗孟至武篆二级公路、隘洞至长乐二级公路);建设四大旅游重镇(武篆红色旅游名镇、隘洞铜鼓文化旅游名镇、长乐生态养生旅游名镇、三石山水奇观旅游名镇);新增5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韦国清故居壮乡英才园、红水河第一湾景区、江平田园风光景区、驼吻山景区、弄宁原生态瑶族铜鼓民俗村景区);创建6家星级农家乐(在武篆镇巴学村、东里村、江平村,三石镇弄英村、公平村、板文村,隘洞镇板老村,长乐镇嫩山村、板模村指导创建6家以上星级农家乐)。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国内外游客年接待量达15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以上,旅游带动减贫人口1万以上。”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罗荣辉介绍说。
“六动”机制:确保脱贫精准到户到人
决心已定,思路已明,关键在落实。在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东兰探索建立并强化“党政发动、干部推动、农户主动、能人带动、项目拉动、片区联动”的“六动”工作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攻坚、共同治贫的积极性,有效推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强化党政发动。主动担当,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发动推动作用。2015年初,在原有县开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专责领导小组、资金筹措专责领导小组等13个专责小组。出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通过用好考核“指挥棒”,明方向、增动力、论奖惩,推动形成了精准脱贫、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强化干部推动。整合驻村第一书记、“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工作队、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三支队伍共345人进驻全县149村(社区)开展扶贫工作;安排全县所有县直部门、乡镇的公职人员(医生、教师除外)共3352人,对全县所有贫困户进行滴灌式帮扶,实现贫困农户帮扶全履盖。
强化农户主动。注重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特别是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有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因人施策,帮资金、帮技术、帮产业,引导他们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出台鼓励政策,对种养行业成绩突出的贫困户进行奖励。今年2月,该县拿出100多万元,对2015年度全县1001户脱贫攻坚种养示范户进行了表彰奖励。
强化能人带动。鼓励支持经济能人办厂、建种养基地,成立合作社,通过培优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吸收贫困农户劳动力,引领贫困农户增收。到2015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8家,成员出资总额2亿元。合作社的示范效应逐步展现,广大社员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收入明显增加。全县合作社入社农户2.5万户(其中贫困户0.6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其中贫困户1.1万户)。
强化项目拉动。“十二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村屯道路建设、新农村示范屯、薄弱学校改造等各类项目483个,其中2个为区级重大项目、30个为市级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总投资27亿元、占地1.27平方公里的向阳新城,将再造一个东兰县城。高速公路建设在加速推进,高速铁路项目正在谋划,东兰成为全区最先和最好的村村通水泥路示范县,红水河通航能力成倍提高,可直达粤港澳,城乡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强化片区联动。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规模”的办法,根据大石山区、土坡地区、红水河经济带、生态保护区、红色景区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片区品牌,增强片区内力,促进片区联动。先后整合部门资金4.71亿元,谋划和实施了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生态移民、整乡推进、旅游示范、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信息扶贫等8大类60项的开发扶贫示范点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浦北脱贫队伍:一个也不能少
“浦北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毅的浦北人参加共产党,为了让人民得 到解放,过上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浦北县委书记申汉烈说,对比以前,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共产党员的担子一样不轻,斗志一样不减。 【详细】
犀牛脚镇产业扶贫:一个也不能虚
对于钦州港区犀牛脚镇大部分沿海村庄的村民来说,世居海岸,虽然拥有4000亩 滩涂,却因极易堆积淤泥,造成无法如其他沿海村屯一样大面积地进行近海养殖。部分村民更是有脱困无门的感觉。等不是出路,怨亦不是办法,面对贫困,犀牛脚人党群一心、干群一体,找寻群众喜欢 【详细】
钦南国税送肥料下乡助贫困户春耕生产
近日,在钦南区那丽镇土地田村土地田村开展的“钦南国税送肥料下乡,助力精准扶贫”活动现场,国税人员将价值近5000元的53袋农资肥料送到了53户帮扶户的手 中,以解决贫困户当前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 【详细】
昭平:走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由于市场反响好,产品效益高,现在吸引了邻边村屯50多户群众参与种植铁皮石斛,甚至连昭平镇、走马镇、黄姚镇、五将镇、仙回瑶族乡的种植户都来这里学习种植铁皮石斛技术,购买我们育好的种苗,合作社还负责回收种植户种出来的产品。”昭平县富罗镇海鹏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 【详细】
南丹190家合作社带动7000多贫困人口致富
走进南丹县吾隘镇同贡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木耳菌袋整齐排列,一簇簇黑木耳破袋而出,1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摘。“加入合作社后,我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里打工,可以获得两份收入,比过去单一地种地好多了。”正在采摘木耳的精准扶贫对象向秀玲满脸喜悦地说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