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3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潘剑 牙廷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5月11日,位于东兰县兰木乡弄台村的巴亨生态移民安置点热闹非凡。挖掘机把地里原先种植的核桃树小心挖出,叠放在一边,等待移植;工作人员一边对着手中的规划图,一边察看现场,再不断进行调整……这个夏天,原本平静的山谷,不再寂静。一年后,韦建海夫妇和他们的6个孩子,将同其他66户贫困户228人一道,搬进这里的“新家”。

  翻开东兰地图,无法找到韦建海居住垌场的位置。现在,他还居住那个垌场里,独门独户。为了方便管理,该乡政府把他归入附近的机告屯。从他家走到乡政府,要3个小时。那里是一片壮观的山林石海,空气很纯净,但对韦建海来说,是穷山恶水。群山之中,只有韦建海一家,如果没有周边的群众偶尔路过,他几乎一个月都不会见到一个外人。孤独久了,一家人除了小孩子的哭闹声,几乎都是沉默的。

  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山里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在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搬出去!”每次喝一点小酒后,韦建海就对着大山嘟囔。但群山之中,“玉米种在石头缝、饮水靠天来心疼”,往山外搬哪有钱哪有地搬出去又靠什么生活看着家里6个时常为一口饭而打架的小孩子,他常常夜不能眠。当初,他曾经以为,孩子多,家里的劳动力就会多,但事实恰好相反,因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发展不了。

  2015年,广西为实现减贫脱贫目标,掀起了一场精准识别工作大潮。当年11月3日,驻弄台村第一书记、东兰县商务局副局长黄禹莹,带着工作队员一起,出现在韦建海的茅草房前。为了不让一个家庭、一个村屯在小康路上掉队,该县认真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结合东兰贫困实际,实施“八个一批”方案,让居住在条件恶劣环境的“韦建海们”搬出来,拔穷根。

  今年1月12日,驻村干部再次来到韦建海家。韦建海在希望中夹杂着无奈:“我也想搬,但家里真的没有一点积蓄。”这个八口之家,一年只能收获100公斤玉米,四五万元的建房钱,无疑是天文数字。

  钱不够,党委、政府按照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给予补贴;还不够,党委、政府再和贫困户一起想办法。针对“韦建海们”的情况,接下来的5年,该县将在全县14个乡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并制订了就业培训、外派务工、产业发展等脱贫方案,让搬迁的人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来,机会就增多。只要不懒,改善生活就有可能。”韦建海不想和祖辈一样,一辈子活在大山、埋在大山。

  现在,巴亨扶贫移民安置点正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深居山里的韦建海知道这个消息后,开心地叫老婆准备一顿好饭菜庆祝,让孩子们尝尝荤味。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他,更加安心地在家里放养县里扶持的10只小山羊。“我要管好它们,这可是我们家的未来。”韦建海说。像韦建海一样,该乡乃至全县的贫困户,都在近两个月内领到了自己的脱贫帮扶启动物资,如鸡苗、鸭苗、小牛、小羊等,以及人均1000元的配套服务资金。

  住房安定人心,产业保障发展。村里这一两年的巨变,弄台村老支书陆文选心里最清楚。他说,以前,有些老百姓宁愿穷,也不愿冒险搞产业。现在,在政府的引导下,桑蚕、黑山猪、黑山羊、富硒米、核桃等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的信心大大增强。

  据了解,过去5年,东兰县已投入资金2393万元,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搬迁3160户1.47万人。在不久的将来,大批如韦建海一样的“寒士”们,将在各个扶贫移民安置点安居乐业——该县争取在今年年底,搬迁安置扶贫移民1155户50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047户4538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