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通讯员阳宁红 康忠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灵川县大部分农民觉得种水稻不赚钱,纷纷另谋生路,致使很多农田荒废,粮食产量无法保障。如何调优产业结构稳住“米袋子”,成了该县农业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该县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民增收的工作思路,这样一来,既让热爱土地的一大批农民大有作为,又保障了全县的“米袋子”。

  “去年1亩地除去种子、肥料、租金和人工等成本,我可以纯赚1000多元,220亩田我得了20多万呢。”在灵川县灵田镇玉宏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玉米大王”陈玉林对笔者说道,基地在规划时就秉持着高标准和智能化的理念,加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劳动力,而且从源头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管。

  “我采用的是冬油菜花、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我的产品销售不用愁,全部供国内超市。今后我还要搞农家乐,让市民来这看油菜花、摘玉米、钓鱼、吃土鸭。”多年在外地做生意的陈玉林,返乡务农后尝到了调优产业结构给农民带来的甜头。

  秦丁仁则是在调优产业结构中大展拳脚的农民之一。4月29日,笔者随着灵川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走进三街镇来福机械合作社的大棚水稻育秧基地,该合作社社长秦丁仁正带领工人紧张忙碌着。当天,该合作社使用插秧机抢插,计划2天内完成近120亩的早稻插秧工作。

  秦丁仁是一位灵川县三街镇的种粮大户,也是该县农业局农业推广站中心站站长陆崇敬指导农业生产的对象之一。在全县大力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拥有着多年农业工作经验的陆站长也想到了,要充分发挥像位于潭下镇薛家村的兆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秦丁仁这样的种粮大户的新技术的引领作用,带动农户种粮观念的转变,稳住全县“米袋子”。

  “我在这里流转了180亩田,三分之二的面积用来种水稻,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种芋头,水稻收割后再种一茬西瓜,每年轮换着种,这样种出的产品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勤劳朴实,看起来50岁出头的秦丁仁,在政府大力倡导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稻、菜轮作的好路子。他走出大棚,指着三街镇矮树新村村后的一片田园向笔者介绍。

  现在秦丁仁种水稻从催芽育秧到稻谷烘干进仓,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就连芋头田的整田和起厢也是机械化操作。“这种种植模式值得推广,不但能增加群众收入,也稳定粮食生产。”三街镇农业推广站负责人说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据了解,近年来,灵川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科学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扩大水稻、蔬菜等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为稳住“米袋子”,全县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稳面积,提单产。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加大农资扶持、培育粮食生产合作化组织、鼓励发展旱粮种植等措施,确保全县粮食生产面积;同时,通过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派出技术骨干到潭下、三街、大圩等示范基地蹲点,组织农技人员和种粮户开展高产竞赛等措施,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二是调结构,抓效益。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调优粮食种植结构,由单一的水稻种植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在继续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加快土地流转、扶持种粮企业、拓展粮食产业链等措施,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提高种粮综合收益,全县粮食生产从单纯的水稻种植走向水稻、玉米、红薯、芋头等主、杂粮共同发展,粮食生产模式向稻菜轮作和休闲观光发展,粮食产业经营向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有机化、富硒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今年,灵川县早造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8.8万亩,其中,早稻14.9万亩,春种玉米、大豆、高粱等旱粮3.9万亩,集中育秧、全程机械化、有机大米种植、网上卖红薯干、油菜花观光等成为全县粮食产业增效亮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