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莫贵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网马山讯 (通讯员/莫贵龙报道) 广西马山县找准脱贫攻坚突破口,根据贫困村屯环境特色,在建立弄拉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小都百、古朗、巴更、东龙等扶贫产业模式,通过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力争2016年完成11个贫困村和3.5万人口的脱贫摘帽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合作社+农户+旅游”构建“古朗模式”。

  古朗是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的一个自然屯,地处山区,土地资源匮乏,无法开展规模连片农产品种植。2009年,在当地致富能人潘国臣带领下,古朗屯群众成立金银花合作社,发展农特产业和民俗旅游,探索出一条“以合作社为引领,以能人为模范,以产业链为抓手,以生态理念为指引”的扶贫产业模式。几年来,全屯群众踊跃在房前屋后、山边地角种上金银花。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连片种植金银花面积达1500亩,年产干花1.5万斤,收入120万元,销售金银花苗100多万株,收入40万元,金银花单项收入近160万元。依托金银花产业,升级打造瑶乡金银花公园,推介瑶乡特色农耕体验,培育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进一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土地租金+薪金+股金分红”创立“小都百模式”。

  小都百是该县古零镇乔老村的一个自然屯,建设前的小都百屯内建筑杂乱无章,部分房屋横跨路面上空,严重影响交通。在建设小都百时,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为主题,以打造水车之乡为特色,通过实施农村风貌改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小都百转型升级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村民自觉将土地流转给乔老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村民每年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租金,还解决了村屯内80多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发展农家乐,小都百群众自发成立旅游合作社,纷纷兴办农家旅馆、经营农家餐馆、销售自家生产的农特产品。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小都百农户收入大幅增长。全屯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4095元增至2015年的8925元。2015年农家旅馆共接待各地入住游客约3500人次,收入约80万元。

  “公司+农户+金融”创建“巴更模式”。

  马山县金钗镇龙塘村巴更屯在龙塘村党支书蓝海飞的带领下,采取“公司+农户+金融”产业模式,全屯39户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广西巴更农业有限发展公司,出现了“全屯户户当股东,贫困群众当员工”的经营方式。公司利用村屯闲置土地,修建生猪养殖基地,将散养于农户的1.2万头生猪集中圈养,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粗放向集约养猪方式的转变。公司申请资金用于修建大型沼气池,改善养殖场生产环境,实现猪粪无害化处理,沼气管道入户节电省煤气,沼液滴灌覆盖果园、农田,实现“三位一体”绿色循环发展,大大改善村屯环境卫生,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巴更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300元提高到2014年的6800元。2015年,公司出栏肉猪1.2万余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巴更屯已成为了共同富裕的好榜样和远近闻名的示范屯。

  “合作社+农户+公司”树立“东龙模式”。

  金钗镇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农户种桑养蚕分散单一,经常发生病虫灾害。金钗镇龙塘村返乡能人蓝莉芬带动种桑养蚕散户,集中成立金宜桑蚕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桑苗80多万枝,创建桑树种植示范基地300多亩,为社员提供优良桑种,减轻桑农种植成本,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蓝莉芬筹资1800多万元成立东龙蚕业有限公司,以13元/斤的“保底价格”收购桑农生产的合格蚕茧,解决桑农的后顾之忧。目前,东龙蚕业公司投入使用缫丝生产线3条,小蚕共育房4间1000多平方米,鲜茧冻库1个1000立方米,公司可以收购全镇蚕茧年产量的90%以上,提供了200多个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就业岗位,开创出“育小蚕、养大蚕、收购蚕茧、加工销售蚕丝”的农业产业链。在东龙模式的辐射带动下,全镇种植桑园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面积50%以上,每亩桑园可带动农户增收5000元,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