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从“根”上扶。“根”在哪儿“根”在产业。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带动,难言脱贫;缺乏产业支撑,即便一时脱贫,也难以为继。然而,在不少地方,基层干部一说产业扶贫就头大,群众一听产业扶贫就害怕。产业扶贫难,难就难在“产业难选、规模难上、市场难找、群众难动”。难题咋破记者赴广西崇左市江州区蹲点调查。
与其标新立异,不如保持定力
江州地处广西西南部,左江中游,共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尽管不是贫困县,江州扶贫的担子却并不轻。
“目前,江州还有36个贫困村,贫困群众7983户27763人。这些贫困乡亲,大多分布在条件恶劣、缺水少土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江州区扶贫办主任张世敏说,江州是传统农业县区,自有财力有限,又不能享受贫困县的惠策,要按上级要求在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难度不低、压力不小。
江州决定,把功夫下在产业上。然而,产业那么多,具体选哪个盲目上产业,江州吃过亏。早些年,冬瓜价格上涨,罗白乡在板引村鼓励村民规模种植。当年,冬瓜大丰收,但市场销路没打通,大量冬瓜只能烂在地里;看到砂仁价高,那隆镇王沙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砂仁。但因为没技术、产量低,加上市场波动,最终宣告失败。
“猪价涨了号召养猪,核桃价高鼓励种核桃,不接地气、不顾规律,跟风上项目,往往是‘开头一哄而上,后头一拍两散’。”对产业扶贫,区委书记农化认识清醒:“为啥有的群众会调侃:‘政府号召种的,千万莫种,肯定赔;政府没号召种的,放心种,肯定赚’就是因为产业没选准,喊着‘十万亩、百万头’的口号,闭着眼往前冲。到头来,政府钱没少花,群众利没多得。几次三番,群众自然凉了心。发展产业一定要把好脉、定准位。”
多方调研、多次论证,江州将目光转向漫山遍野挺立的甘蔗林。江州是个“糖罐子”,甘蔗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10万亩以上。多年来,江州人均产蔗、产糖居全国首位。
“江州最大的产业优势是甘蔗,扶贫攻坚最深厚的产业基础也是甘蔗。与其标新立异,另起炉灶新开张;不如保持定力,立足实际谋升级。”区长王耀雷认为,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嗅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俯下身、扎下根,精耕细作,才能启动脱贫的“产业引擎”。
绝不能靠农业单打独斗,而要让三次产业互动融合
靠山吃山,靠蔗吃蔗。这蔗,得有新吃法。
“‘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果停留在‘小打小闹’水平,市场一‘打喷嚏’,群众就会‘感冒发烧’。所以,产业扶贫绝不能靠农业单打独斗,而要‘接二连三’,形成全产业链的合力,让一二三次产业互动融合,持续造血,才能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王耀雷说。
为此,江州把蔗糖产业转型与产业扶贫统筹谋划,把脱贫攻坚融入甘蔗生产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扶贫态势。
10月初,罗白乡惠利民生甘蔗“双高”(高产高糖)示范基地,茂密的甘蔗林,足有两人高,一眼望不到边。“看这长势,亩产8吨没问题。”说起这片2.3万亩的蔗海,基地负责人龚学旺满脸自豪。同是一片地,在“看天吃饭”的以前,亩产仅4吨。增量从何来老龚指着遍布蔗地的水管说:“饿了渴了,水肥一体滴灌;害虫了,无人机喷药。”
甘蔗种植是“第一车间”。“甘蔗‘双高’基地建设,被视为江州最大的扶贫项目。”区政府办主任尹泉介绍,截至目前,先后引进14家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成立132家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6.03亿元,完成基地建设20万亩,“因为实现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甘蔗良种化,基地亩均增产4吨左右。贫困户以‘政府+糖企+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参与‘双高’基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亩产增收等方式,分享红利。”
制糖企业是“第二车间”。“一方面,我们扶优做强制糖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酵母、造纸、生物有机肥等糖业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通过蔗区道路建设、结对帮扶、优先聘用贫困户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反哺‘第一车间’。”区委副书记黄苓介绍,今年以来,4家糖企投入3.5亿元,出台了对甘蔗“双高”基地项目、蔗农的肥料蔗种、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让蔗农普遍受益。
变废为宝,江州开辟出了甘蔗综合利用的“第三车间”。江州甘蔗尾梢年产量达150万吨以上。以往,如何处理成堆尾梢,最令蔗农头疼,往往只能烧掉或堆埋沤肥。后来,江州发现,甘蔗尾梢经过切割、发酵、降解后,竟是上好的饲料。思路一变,“麻烦”成资源。大唐、大华、益兴等农业企业纷至沓来,搞起了生物饲料和肉牛、肉羊等草食性动物养殖。
做强三大“车间”,一根甘蔗,被吃干榨尽,农民增收,有了底气。
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必须把贫困群众的劲鼓起
“我啥都不缺,帮我找个老婆吧!”第一次到新和镇那颜村和程玉深结“贝侬”,新“贝侬”的要求,让王耀雷哭笑不得。“贝侬”是壮语,意指亲戚、兄弟。
“这位‘贝侬’家,有冰箱、有餐具、有调料、有酒壶,但却没厕所、没电视、没衣柜、没蚊帐。有盘菜吃、有口酒喝,他就心满意足,对搞生产,却没想法、没兴趣。”王耀雷说,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必须把程玉深们的心捂热、脑更新、劲鼓起。
农户没钱没技术,咋办政府帮。在新和镇的广西大华肉牛养殖加工基地,一头头肌肉发达的牛犊,听着音乐,嚼着草料,好不惬意。
“这叫西门塔尔牛,才几个月,就长得这么壮实了。喏,这边3头牛,是政府‘借’给我的。”程玉深说。
原来,政府引导大华公司、贫困户和扶贫办签订了“三方协议”:政府筹措产业扶贫启动基金,帮助贫困户购买种牛;贫困户将牛委托大华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企业每年固定给每户贫困户分红5000元,同时定向从每户贫困户中招聘1名劳动力、以每吨180元的价格收购甘蔗尾梢。
这一“借”,有三得。一是贫困户鼓了腰包,学到了技术。二是企业赢得了支持,做大了规模。三是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实现了循环使用。
罗白乡群众有散养黑山羊的传统,当地因势利导,引进益兴万头“花山黑山羊”养殖基地项目。枯隆村板饮屯贫困户陆亚纳瞅准这机会,办起了养殖场。“自己与益兴公司签了养殖帮扶协议,由公司担保、政府贴息,向银行贷款建起羊圈、买了种羊。”陆亚纳说,自家羊圈里,已有100多只膘肥体壮的黑山羊。
技术和市场的风险,怎么规避?
陆亚纳一点儿都不犯愁。“益兴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病疫防治和技术指导,统一回收育肥,统一屠宰,统一销售。我当好羊保姆,就等着发羊财咯。”陆亚纳算了算,“一头羊纯利700元左右,100只就是7万元哩!”
益兴“花山黑山羊”养殖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从浙江来广西投资农业的许益民表示,基地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花山黑山羊”品牌,通过“互联网+农村电商”平台和黑山羊产品冷链库,实现产品网上销售,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陆亚纳一样“发羊财”。
“依托既有的产业集群和资源基础,围绕蔗糖产业,实施‘全产业链’扶贫,通过产业转型、扶贫模式等要素大胆创新,充分调动了企业反哺扶贫的积极性、贫困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走出了一条有江州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化充满信心。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1日15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鹿寨县:石路村上榜全国亿元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镇亿元村名单,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榜上有名。 【详细】
恭城:科技创新引来火龙果落户“冷”地
热带作物的火龙果,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种植成功,近千亩的龙虎乡火龙果种植,成为桂林市最大种植基地,火龙果种植如此成效,这得益于该县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视与培养。近年来,该县对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送高校深造等 【详细】
天峨:美丽花海带动乡村游
6月19日,在天峨县川洞河燕子湖景区,一大片的格桑花、硫华菊、百日菊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乡村风情。花海游人、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据了解,川洞河燕子湖景 【详细】
恭城土蜂蜜“香飘”海外
“喂,是桂林恭城的潘总吗,我们香港桂林同乡会吃了你们恭城土蜂蜜,感觉挺不错的,同乡会让我转达大家心愿,感谢桂林市委统战部与恭城县委统站部牵线搭桥,更感谢恭城提供这么好土蜂蜜”。日前,家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