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讯 “都安乡的脐橙,敬德镇的山楂,燕峒乡的桑蚕,龙光乡的甘蔗……”如今,在德保县,这些特色产业在市区内各类市场也叫得响当当。同时,该县有蔬菜、烤烟、柑橘、黑毛猪、肉牛、麻鸭等产业专业村17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催促农业多元化发展,在全县大地上开出灿烂耀眼的“致富花”。
时下,虽然已是严冬时节,但在都安乡的各个果园里,果树枝头上依然硕果累累,果农们还在忙碌地采摘上市。“我们是传统的农业村,四五年前靠种植水稻玉米黄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可现在已经转变为全县重点水果专业村了,人均收入翻了几倍。”都安乡都安村党支部书记唐启堪说。种粮日子太辛苦,收效低,我们必须琢磨新路子,从2011年开始通过各种“推手”,将原来的那块地换上新“主人”,并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全村种植脐橙3500多亩,挂果面积达2000多亩,每年创收1200万元,人均增收4286元。
在燕峒乡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内,蚕农们正准备将一堆堆白花花的优质蚕茧装袋出售。“5亩桑园,一年就有2.5万元的收入。”那布村帮下屯蚕农言开兄笑着说。言开兄前年加入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桑养蚕,不到两年时间,家里盖了“蚕楼”,自己开了“蚕车”,让言开兄打心眼里感到日子特别踏实。
“桑蚕是燕峒乡的主导产业,目前有桑园1780亩,成立了6个桑蚕专业合作社,共发展社员285户,建立独立蚕房7240多平方米,小蚕共育室3个。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运作,出台各种有利于社员的优惠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社员可以享受先赊账后经营的优惠。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燕峒乡党委书记覃华厢介绍说。
2016年,该乡蚕茧产量在25万斤以上,年产值750万元,带动了8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足荣镇农豆村发展林下养鸡,目前已建成肉鸡鸡棚13个,肉鸡存栏2.5万羽,年出栏达18万羽以上;已建成蛋鸡鸡棚6个,养殖蛋鸡2万羽,覆盖267户养殖户,实现年产值310万元以上。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助农增收为目的,实行“六种六养”扶贫产业(六种:山楂、柑橘、桑蚕、烤烟、甘蔗、蔬菜;六养:猪、牛、羊、鸡、鸭、蜜蜂),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激活农产品发展一盘棋。如今,该县城关镇的蜂蜜,隆桑镇的中草药,荣华乡的麻鸭,东凌镇的黑猪等种养规模也逐年扩大,真正体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乡、一乡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逐步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齐奔小康。 □岑秀杯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德保县]加快推进5个边境村脱贫致富步伐
今年以来,德保县通过产业带动、改善硬件、抓好民生、综治维稳等举措,突出抓好边境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加快推进燕峒乡多龙村、利屯村、下钦村和龙光乡钦迷村、大邦村等5个边境村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详细】
[凤山县]大力扶持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
近日,凤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印发《凤山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持激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千方百计扶持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详细】
[覃塘区]专业合作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贵港市覃塘区出台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创新扶持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逐步建立起保障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详细】
德保县那温百亩格桑花尽情绽放
德保县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及旅游资源做好乡村规划建设,通过产业特色品牌建设绿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生态种植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精品村 【详细】
[鹿寨县]政策激励龙头带动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鹿寨县鹿寨镇石路村石路屯的村民李有富成家后,外出广东、福建打工,最终没能赚到几个钱,生活十分困难。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李有富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了3个养鸭大棚,从最初的养殖肉鸭,到扩大规模养殖种鸭,三年里养鸭收入超过50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