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在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邦下屯桑树种植园里,黄祖快和20多名群众以社员的身份正在给桑树杀虫、施肥,望着一片碧绿的桑园,他心中充满期盼。
“去年,我家种了5亩桑园,赚了2万多元,比种田收入高多了,日子宽裕些了。”近日,黄祖快说起去年种桑养蚕的收益,颇为满意。
那布村现有蚕农59户,种桑养蚕大户李海萍是蚕农的引路人,她于2014年成立德保县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传授养蚕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合作社成员销售蚕茧。今年,该合作社把桑蚕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成为脱贫致富新门路。
像那布村一样,德保县各乡镇、各村屯鼓足干劲,谋划好产业扶贫大篇章。
隆桑镇谷留村于前年引进了中草药产业,通过坡改梯,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收租金、聘请贫困户务工领“工资”等形式,为贫困户增强自我脱贫的能力。
“今年村里结缘生态农业合作社又扩大了中草药种植面积,田七、化橘红、牛大力等名贵中草药共达到3000多亩,除了让荒山荒坡为民发挥效益,也让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的贫困群众多了一个增收途径。”谷留村党支部书记卢立亮说。
如何盘活贫困村资源,激活贫困户致富潜力 德保县将造血与输血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 为贫困户找准脱贫出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养则养,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按下脱贫“快进键”。
今年,德保县采取多项举措,落实产业扶贫项目,加大扶贫产业投入力度,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利用好当地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以合作社的“大手”牵起贫困户的“小手”,让贫困户跟着大户走、大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足荣镇里有万优丰桑蚕专业合作社、百江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农牧人家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种养合作社7家,流转土地2000多亩,吸收贫困户参加合作社500多人,为80多户贫困户解决就业难题,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
今年,德保县继续实施 “三个十万”工程和“六种六养”大会战,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摘帽”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采取种养并重、长短结合、多业并举和加快产业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等带动,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重点推进“三变、三金” 发展模式(“三变”即财政资金变股金、贫困农民变股民、短期分红变长期收入;“三金”即群众贷资入股、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的方式,获得股金、租金、薪金)。计划新种脐橙1万亩、山楂1万亩、桑园2万亩、芒果0.7万亩;新种蔬菜13万亩、烤烟2.5万亩、甘蔗6万亩、油茶0.3万亩等产业总面积27135亩,总投资4301.59万元,覆盖28个村2266户贫困户。计划出栏肉猪20.8万头、牛4.05万头、山羊6.4万只、家禽678万羽;建设养殖扶贫示范基地6个,贫困村重点养殖小区15个,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2478户。确保每个贫困户均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覆盖,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不断推进贫困群众增收,提高脱贫户“造血”能力,着力破解产业不成规模不成体系问题,提升产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德保编织一张桑蚕致富“大网”
“要问哪家门路致富快,还是种桑养蚕短平快。”“一亩玉米产量800斤×0.8元/斤=640元,一亩桑蚕产量320斤×23.5元/斤=7520元。贝侬,您会选择哪一项发家致富?”近日,笔者在德保县那甲镇大章村等多个村落看到,一条条种桑养蚕相关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详细】
[德保县]产业+基础+就业=脱贫
德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来抓,聚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发力,坚持“四个结合”,推进“四个全覆盖”,紧握“十大抓手”等精准帮扶措施,脱贫攻坚在“冲刺”的路上取得累累硕果。 【详细】
德保2017年“壮族三月三”都有这些活动
为使群众快乐地度过民族节日,近日,德保该县出台2017年“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德保”活动工作方案,定于3月20日至4日20在全县开展丰富多彩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娱活动。 【详细】
[德保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农民致富奔康
近日,笔者来到德保县隆桑镇的恒瑞农业德保脐橙生态园,站在园内山坡的观景台上,目之所及,山山现林海,坡坡树木茂,沟沟披绿装……这是该县通过实施坡改梯项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而规划建设的3000亩德保脐橙产业示范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