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31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骆 怡 通讯员 杨小琴 欧宗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风雨之后见彩虹

  ——贺州市八步区兴德村脱贫摘帽记

  5月25日,在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兴德村,周起裕与妻子蒙张清在葡萄园里拉网。葡萄架上爬满了茂密的绿色枝叶,一串串小葡萄从枝叶中垂下,像青翠的珍珠挂满了架子。

  “拉网是为了防止鸟类啄食葡萄。”周起裕告诉记者,他一家就生活在葡萄园,像对待孩子一样看护这20多亩葡萄,因为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全部希望。

  “5年了,终于尝到了甜的滋味”

  周起裕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妻子患病,他俩断了外出打工的念想。要撑起一个家,周起裕又没有过硬的种养技术,日子过得实在是太难了。

  周起裕不认命,他最先靠养猪维持一家生活。“单靠养猪肯定不行,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我决定种葡萄。”周起裕对记者说,他于2012年引进7亩名为“黄意大利”的葡萄。

  但自打种下葡萄那天开始,命运就跟他开起了“玩笑”。

  “由于从没接触过,葡萄的管理、施肥、喷药等看起来简单的活,我没有一项能掌握好。”周起裕说,每当束手无策时,他只能从桂林请来老师,每次付学费2000元,多的时候一个月要请三四次。

  为此,周起裕不仅卖光了猪,还借了10多万元外债。两年后,葡萄终于收获了,但结果却令他笑不起来——因“黄意大利”口感不佳,市价跌入谷底。

  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但周起裕并没有消沉。2015年,他毅然将所有“黄意大利”葡萄树砍掉,换种“夏黑”品种。由于掌握了技术,“夏黑”没有让他再失望。

  周起裕告诉记者:“去年‘夏黑’第一次挂果,每公斤价格达16元。没等老板来收,基本就被顾客在地里采摘光了。按照目前长势,今年葡萄肯定能丰收。5年了,终于尝到了甜的滋味。”

 

  “和贫困斗争,我们没有放弃抵抗”

  “兴德村总共有736户3910人,贫困户87户360人。和贫困斗争,我们从没‘放弃抵抗’。”村主任麦发厚回忆说,5年来,留守村里的人在镇村干部带领下,也积极发展各项产业,但收效甚微。

  “比如讲,之前我们引来老板承包土地种茄子,后来茄子不得价,老板跑了,村民连地租都没收回来。此路不通,那么村民就自己种植各类农产品,然而这种分散经营也难有竞争力。久而久之,大家怕了,转回头种植水稻。时间长了,有的人赌博、有的人消沉,激不起斗志去跟贫困作战了。”麦发厚叹道。

  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不放弃。村里像周起裕这样“搏命”的贫困户并不少,比如麦石华。

  麦石华常年在外打工,每月3000多元的薪水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所以36岁的他至今仍未婚。去年10月,麦石华返乡,正好碰上村里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他毫不犹豫种了5亩。今年,他又将种植食用菌获得的5万元收入租下30亩土地种植百香果。

  外出务工人员大批回村,除了澎湃的创业激情,他们的坚决果断,激起兴德村一片“死水微澜”。

  去年返乡创业的麦发配对此体会颇深,他是兴德村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刚开始,我与镇干部去贫困户家里动员,没人愿意参加。后来几乎磨破了嘴皮,也许是我们的斗志打动了他们,也许是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听起来没有风险,终于,有30户贫困户下定决心跟着我干。”麦发配对记者说。

  一村一产业,28个村“摘帽”

  据介绍,兴德村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五统一分”稻菌轮作的模式,由公司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接种管护、统一物资投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收购,农户分户管理。每年10月,收割完水稻后,菌棒下地,一直可收木耳至次年清明前后,每亩能增收1万元左右。

  桂岭镇副镇长何宗学告诉记者,由于之前的教训,该镇发展农业产业、引进龙头企业更加谨慎。目前这个食用菌公司的厂房就建设在桂岭镇,让贫困户吃了定心丸。而可观的收入也增强了村民对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大家发展产业的热情重新点燃,今年已经预定了150万支菌棒,供不应求。

  也许,风雨之后不一定能见彩虹,但兴德村人在流过泪和汗之后,幸运地看到了曙光。去年,在水果、食用菌等产业的加持下,该村55户253人脱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据记者了解,包括兴德村在内,去年八步区总共有28个贫困村脱贫,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开发得到快速发展。

  去年以来,八步区制定产业扶贫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农民易接受的扶贫产业。截至目前,该区已发放产业补助资金超2400万元,形成食用菌、蔬菜、茶叶、水果、油茶等八项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65个贫困村都有1项以上产业,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