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1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李家健 通讯员 韦世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三盼”成真 瑶民开怀

  ——上思县扶贫攻坚掠影

  5月27日,记者从上思县城出发,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开车3个小时,来到南屏瑶族乡常隆村百马屯。这里位于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深处,是上思县最偏远的村庄之一,23户人家,都是世居于此的瑶民。

  进村的水泥路不算宽敞却平坦。时常有载有八角和松脂的小货车驶过,山间洋溢着香料散发的气味。一路上不时见瑶族妇女驾驶摩托车,娴熟地在山路穿行。进入村庄,映入眼前是一栋栋白色小楼,小花园、大铁门,跟城里的小别墅一样。

  “这样的生活,盼了多少代才盼来啊!”55岁的常隆村委主任蒋秀璜感慨道。

  盼通路

  路,曾是瑶民心中的痛。

  2006年之前,百马屯几乎与世隔绝,瑶民赶马车上圩,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到屯里。2006年之后,屯里修了道路,通了汽车,可一旦下雨,道路泥泞可能半个月走不了,瑶民辛苦种的八角只能眼睁睁烂在地里。由于运费高,松脂收购成本比外面贵一倍,谁也不愿进村收松脂。由于建材运输成本太高,没人敢建房,村里几十年里没有一间像样的砖瓦房……

  修路,一定要修路!

  “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掉队。”2014年秋季,防城港市主要领导造访百马屯,做出了承诺。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1000万元修路款很快到位,历时8个月,2015年中,一条通村达屯的水泥路落成。不止百马屯,沿途多个村庄3000多瑶族群众,终于告别了世代泥路的历史。

  如今,百马屯的八角、松脂,只需2小时便可运抵南屏乡集市,3小时可达到上思县城。

  “上思山区乡镇多,交通是最大问题,修路,对于群众生活改变也最大。”常隆村第一书记黄卢华道出感受。抓住交通的牛鼻子,也就抓住了山区扶贫的关键。以2016年为例,上思县共投入1.2亿元,实施通屯道路建设项目321个,建设里程达321公里,极大方便了山区群众的出行。

  盼安居

  蒋秀璜告诉记者,没通水泥路前,百马屯的房子几乎都是祖上留下的泥坯房,危房超过九成。这也是上思县很多山区村的现状。

  没有稳固的住房,也就没有干事创业的基础。根据这个思路,上思县拿出了两套方案,其一是原地重建,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群众,政府按标准予以资金补助,可基本满足其建房需求;不具备原地重建条件的,则根据群众意愿,搬迁至集中安置区,免费获得住房。

  针对原地重建的危房改造,去年,上思县本级财政安排资金4200多万元,根据各乡镇贫困户危房改造的平均成本,在上级补助2.8万元/户的基础上,将贫困户危改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4.3万元/户、4.5万元/户、4.7万元/户、4.97万元/户四个档次,补贴力度前所未有,而类似百马屯这样的边远村庄,每户还得到数千元运费补助。针对移民搬迁,上思县投入1.5亿元,建设两个移民搬迁安置区,根据标准分配住房。一系列补贴叠加后,基本可实现贫困户不花一分钱住新房。

  两个主要安置区,一个位于上思县城,一个位于南屏瑶族乡集市。为了解决群众搬迁后的就业问题,上思县采取了“一户一岗”措施,拿出公益岗位76个,协调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及从新建的农贸市场拿出700个免两年租金的摊位,以解决入城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如今,在百马屯,一栋栋的白色小楼,基本都是危改政策的受益户。而不愿原地重建的贫困户,也于今年5月1日后,陆续搬进集中安置区。

  盼致富

  有了方便的道路,有了稳固的住房,便有了干事创业的底气。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是解决瑶民致富的一个途径。”黄卢华说,根据山多林密的特点,从2014年开始,当地有意识引导一部分群众种植铁皮石斛。近年来中草药价格走高,仅种植铁皮石斛,有的群众一年就可增收1万元。

  百马屯瑶民盘志林,先是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盖起了一层水泥砖房,住房稳固后,便寻求产业发展。他通过当地林业扶持资金和免息贷款,发展铁皮石斛、八角等种植。短短几年时间,他家就在原先房屋基础上盖上了二层小楼,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一应俱全。

  此外,针对不少瑶族村庄有割松脂的传统,2016年,上思县向瑶民免费发放了10万株松树,在增加保护区植被的基础上,又为当地群众拓展了增收途径。如今,像百马屯这样的瑶寨,通过割松脂,人均年收入不少于5000元。

  近年来,上思县的扶贫方法趋于多元化。今年3月,该县人社部门专门组织企业来到常隆村招工,吸引当地100多名年轻人外出务工。

  扶贫组合拳,实现瑶乡盼富的愿望。2016年,百马屯整屯实现脱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