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邱宜钢 通讯员 杨继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张农桑14或强桑1号的叶子相当3张普通桑叶的重量,优质嫁接桑不但产量高、摘叶省工,而且蚕宝宝特别爱吃。”“上半年,我家新建成的标准化蚕房养了6批蚕,生产鲜茧2000公斤,售茧收入9万多元,比去年在老蚕房养蚕的收入增加近1倍……”

  近日,记者在鹿寨县采访时,听到该县蚕农谈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转型发展。“工厂化大棚蚕房通风透气,生产出来的鲜茧都属上乘品质,运到收购站去卖都免检,价钱也相对高一些。”黄冕镇石门村河雀屯养蚕能人潘玉萍说,现代化养蚕带来的好处太多了,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近几年,鹿寨县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超过2000万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低产桑园品种改良,大力发展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养蚕。”该县蚕业指导站负责人说,鹿寨在蚕业转型升级中走出了一条科技化引领、项目化推动、链条式发展的好路子。

  为改良低产桑园,该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通过示范区建设,引导和扶持蚕农改扩种农桑14、强桑1号等高产优质嫁接桑。全县嫁接桑种植占桑园总面积达51%;桑蚕大镇黄冕镇种植农桑14、强桑1号超过5万亩,占全镇总桑园98%以上。

  为解决农村小蚕难养的问题,该县实施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建设,对新建的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给予300元/平方米的扶持。目前,全县拥有小蚕共育室52家,小蚕共育率达95%以上,所有小蚕共育室都应用了“水帘空调”控温保湿技术。

  在政府的带动下,广大蚕农主动跟进,不断创新。该县蚕农自制的木质方格簇,不但具有水洗、火烤、太阳暴晒不变形的优势,而且实现了蚕虫自动上方格簇的转变,比以前人工上簇效率提高3倍以上。蚕农们还发明了省力化轨道喂养、省力化采茧器等新技术,其中平板式采茧器取茧比人工摘茧效率提高了15-30倍。蚕农们的研发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政府还以工业发展的理念,用项目化的方式来促进桑蚕业转型升级。”该县蚕业指导站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鹿寨利用各级财政项目资金500万元以上,先后在黄冕镇山脚村、古赏村、石门村和鹿寨镇思贤村及寨沙镇镇龙江村等养蚕专业村屯,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标准专用大蚕房、养蚕大棚。

  项目化推动,让鹿寨的桑蚕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省力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转型升级,效率大为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县蚕农平均养蚕5批,生产鲜茧1.1万吨,产值达5.06亿元。

  在逐渐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鹿寨县还积极探索桑蚕业链条式发展的路子,突破单一种桑养蚕的瓶颈。推进蚕茧缫丝、桑果酒、桑枝食用菌和蚕丝被加工等产业发展,全县共有6家制丝企业,年创造增值税30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3000多农民就业问题。去年,该县在呦呦鹿鸣葡萄产业示范区建立7个大棚套种果桑。今年4月果桑树已经挂果,这里成了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