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彩秀 陈 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2003年至今短短的5年时间里,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530多户人家除了五保户之外,全部种上了砂糖桔,年收入最高者达到100多万元,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30多户,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改变的不只是收入,从前,这里随时可见村民打麻将、赌六合彩的身影,可现在,农民们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交流种植技术上了。“想致富,学技术”、“你争我赶,不甘守穷”,越来越成了村民的共识。

  黄陵村的变化,得益于岑溪市派来的一名科技特派员——市水果事业局的技术员蒋洪强。

  样板示范引导农民

  2003年,蒋洪强进驻筋竹镇黄陵村。一驻村,他便开展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他发现该村发展砂糖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也有种植的基础和热情。结合自己的专业技术,他总结了黄陵村砂糖桔生产的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对当时的砂糖桔市场进行了分析、预测,确定把发展壮大砂糖桔产业作为引领该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他把原有的五七山庄砂糖桔果园作为示范基地,计划通过示范带动,引领农民种植砂糖桔。

  样板果园果然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蒋洪强的话说是“你的技术成不成,效果怎么样,农民一看就知道。要给别人一杯水,你首先要自己有一桶水”。为了树立技术威信,赢得农民的信赖,蒋洪强把示范基地看作自己的家,经常蹲在果园里观察、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制订管理操作规程,引进多种先进科学技术,推广无公害砂糖桔栽培管理技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基地连续4年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七山庄不仅成为黄陵村砂糖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成了梧州市的砂糖桔高产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基地的影响,黄陵村迅速掀起了种植砂糖桔的热潮。在短短的5年时间,该村砂糖桔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000亩发展到近万亩,全村种植砂糖桔的农户从10多户发展到500多户,户户都种上了砂糖桔。2007年全村挂果面积达3000多亩,产量5000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人均单项收入4376元,砂糖桔收入已成为该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黄陵村的砂糖桔发展模式还在全镇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如今,全镇砂糖桔种植面积超过50000亩,产值超过9000万元,全镇人均收入超2000元。筋竹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砂糖桔专业镇。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随着砂糖桔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长,蒋洪强深知要保有市场,必须打造品牌。为此,在他的积极带动下,该村构建了“筋竹镇无公害砂糖桔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并获得了自治区无公害产地认证。有了这个“认证牌”,该村砂糖桔在收获前的一个月,就有近80%的果园被客商定购一空。

  2005年,在蒋洪强的倡导下,筋竹镇成立了砂糖桔产销协会。协会为广大果农提供技术服务,供应肥料、农药等物资,并负责购销砂糖桔产品,这些措施有效地拓宽了砂糖桔的销售市场,同时也保护了果农的权益。

  在蒋洪强等科技特派员的倡导下,该镇还积极筹备创办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黄陵村砂糖桔经济合作社,组成一个利益更加紧密的合作组织,改变过去协会组织松散、市场参与度不高的局面。而身为科技特派员的蒋洪强,自己也在做好发展项目和科技服务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创业行动,以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实现了科农互利共赢。

  带出“永久牌”科技特派员

  在进驻农村工作中,蒋洪强还和其他特派员一起,以培养乡土人才为己任,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他在党员村民中挑选了一批有文化、有头脑的种养大户,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开设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并带他们外出参观,增长见识,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和科技意识,使他们很快成为砂糖桔种植的行家里手。并通过他们,利用农家课堂、现场指导等形式,深入农户送智力、传科技、解难题,引导和帮助村民提高科技素质。

  几年来,通过培训、引导和扶持,蒋洪强和其他特派员一起带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骨干,其中黄陵村便有卢家庆、刘石林、陈汉业等人于2007年被聘为梧州市科技特派员,卢家庆还于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劳模,陈汉业被评为2007年度自治区科技种养能手。这些乡土人才、农民骨干成为科技特派员,不断衍生、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永久牌”科技特派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