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蒙海兰 杨艳丽 唐群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蒙山县蒙山镇城西村种养女能人廖世兰
 
  廖世兰永远是个忙人。

    每天,廖世兰早早起了床,割鱼草、寻猪料、准备鸡鸭饲料、料理桑园、护理桑蚕……晚上,疲惫不堪的她又出现在讲台前,给村民们上技术课。

    廖世兰是蒙山县蒙山镇城西村远近闻名的种养女能人。近几年,她从种养业获得的年收入达30多万元。

    有人不解地问:“你这种富裕家庭,还这么忙,图个啥呢?”

    是的,她有无数个理由去享受生活。“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就要负起党员的责任。”这样的一个信念,让她再也闲不下来。

    从廖世兰的致富经历看,她向来是个“工作狂”。正是这种坚韧与勤劳的品质,助她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自1999年开始,一心想在农村创出一片天的廖世兰就搞起了立体养殖。她在10亩鱼塘养殖了1万多尾鱼苗,在鱼塘边建起了20多间猪舍,猪舍边的空地上,搭起了160多平方米的鸡鸭舍。

    劳动是十分艰辛的,每天她是从天亮忙到天黑,干活时间达10多个小时。然而,搞种养光凭勤劳还远远不够。1999年冬,一场瘟疫使她1000多羽即将出栏的肉鸭在几天之间全部病死。

    失败让她痛苦,痛苦让她清醒。她决定恶补科学养殖知识。于是她花费数百元购买、订阅了一批科学种养的书籍报刊。她白天劳动,晚上便如饥似渴地捧起书籍学习。有时,她还经常到畜牧、农技等部门和县内的种养大户学习种养技术。她靠着学来的种养新技术,靠着那份勤奋,硬是把养殖场和种养项目搞得十分出色,并且项目不断增多。

    2004年冬,廖世兰搭起了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大棚,在龙塘二组率先进行蘑菇种植并获得成功。2005年春,她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种植4亩木薯。在她的带动下,仅几天时间,城西村种植木薯的面积由原来的不足50亩发展到410多亩。

    天道酬勤。廖世兰用辛勤的汗水换得了丰厚的回报:1999年至2005年,她每年种桑10亩,养蚕60张,鲜茧产值6万元;养鱼20亩,年产鱼5000多公斤,产值6万多元;养牛50头,年出栏20多头,产值3万元;年出栏肉猪200多头,仔猪近500头,年产值7万多元;2004年种植蘑菇400平方米,鲜菇产值1万多元;种植木薯10亩,产木薯30多吨,产值近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几年下来,她每年收入达30多万元。

    廖世兰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能人。然而,她不愿享受那种独富的风光,在她看来,带领众乡邻走向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令她感到快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这个责任。”她时常这样说。

    村民蒙锦明勤劳肯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门路。廖世兰结合他的家庭状况,鼓励他种桑养蚕,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当年,蒙锦明的养蚕收入就达1.5万元。村民张远生很想饲养肉鸭,但因家庭生活困难买不起鸭苗和鸭饲料。廖世兰便主动借资1000多元帮他解决难题,并经常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不到两年,张远生便靠养鸭脱贫致富。她借资1万多元,还多方帮助联系贷款并负责担保,张永超因此购回10头肉牛,两年后便出栏6头,收入1.38万多元……此类直接的帮扶事例不胜枚举。

    廖世兰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使村民尽快掌握科技致富知识,她充分利用党员电教中心户的优势,经常组织村民在自己家中观看科技电教片。该组村民曾成光、蒙锦初、凌玉凤、覃庆球等通过观看电教片,掌握了瘦肉型猪养殖、种桑养蚕等技术,最终脱贫致富。

    在公益事业上,廖世兰也是不遗余力。几年来,一旦村里要进行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或是学校建设,廖世兰都是率先垂范,带头捐款。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起,她为各项公益事业捐款1.1万多元。

    廖世兰的勤劳肯干和无私奉献使她获得了诸多荣誉:1999-2004年,廖世兰6次被评为蒙山县十佳种养大户;还分别获得自治区党员科技示范户、自治区党员电教中心户,以及蒙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2005年4月,她被自治区政府评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荣誉满身,廖世兰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村民们看到的,依旧是以前那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廖世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