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4日 来源:三江县农业局 作者:何金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滩底村朝里屯农民荆克军于今年4月底种下的500株(折4亩)“伯林系列”罗汉果组培苗,至9月初开始陆续采摘,目前已全部销售完毕,总销售罗汉果鲜果88担共5.4万多枚(平均单株挂果接近110枚),由于果形美观、采摘成熟度掌握得好、果实甜度高,尽管今年罗汉果市场不够景气,果价低迷,他种出的罗汉果仍然以每枚高于别的农户0.02元的较好价格被果贩全数收购,平均果价达到每枚0.41元,总收入现金2.2万元,扣除种苗、肥料和农药等生产投资约4000元外,纯收入1.8万元,平均亩纯收入高达4500元,看到自己种植罗汉果收入一年高过一年,他心里乐开了花。
    荆克军所在的斗江镇滩底村朝里屯因受与罗汉果发源地永福县龙江乡、融安县雅瑶乡同属广福顶山脉的本县高基乡蓖梳村的影响,种植罗汉果也有一些历史了,开始是种植采用土法压蔓繁殖的本地土薯罗汉果,种后第二年少量挂果,第三年才进入丰产期,但亩产只有2000枚左右,种植效益并不算高。2003年村里有人从桂林引进“伯林二号”罗汉果组培苗进行试种,当年种植当年进入丰产期,产量是本地土薯罗汉果5倍多,而且不愁销路。荆克军的一双子女都在上中学,一个在镇里读初中,一个在县城念高中,每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都不下1万元,在山里水田少,又没有别的门路来钱快,光种水稻无论如何是供不起子女上学的。于是,他们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2004年种植罗汉果组培苗。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在3.3亩水田种植400株罗汉果组培苗只有260株挂果,有70株光长藤蔓不挂果,另有70株感染青枯病死掉了,但当年仍收果40担2.4万枚,收入1.6万元,扣除生产投资后纯收入6000多元,纯收入接近1万元,他第一次尝到了种植罗汉果组培苗的甜头。2005年,他把上年挣到的1万元全部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到5.7亩680株,并将罗汉果组培苗种植到山地上以避免排水不良感染青枯病死苗和地太肥造成“跑苗”,但他种植的种苗太杂,既有青皮果,又有红毛果(大叶红毛和小叶红毛),而且更要命的是组培苗和本地土薯混合种植,结果发生严重的花叶病(病毒病),只有200株挂果较好,幸好当年果价较高(比2004年每枚高0.1元左右)投资才不至于“打水漂”,只是夫妻俩加上一双儿女帮忙辛辛苦苦大半年等于白干了。但他没有退缩,在吸取前两年的教训之后,他变得更成熟和冷静了,今年他根据自家的劳动力状况果断将种植规模调整到比较适宜的水平,只种高产优质而且抗病力强的“伯林系列”罗汉果组培苗并实行规范化种植,种苗下地后生长快、上棚早、病害少、授粉座果率高,因此,他家所种的罗汉果挂果多、果实又大又美观,投资减少了、收入提高了,夫妻俩在半年时间里各挣到了近1万元,心里怎能不甜。

    荆克军所在的斗江镇滩底村及其相邻的高基乡拉旦村近年来种植罗汉果颇成气候,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该县小有名气的两个新兴的“罗汉果村”,村里80%以上的农户种植1亩以上“伯林系列”罗汉果组培苗,每户产果少则七八千枚,多则七八万枚,罗汉果收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荆克军一家种植罗汉果的个中曲折及致富经历就是以上两村及该县数百个罗汉果种植户在近几年积极发展罗汉果生产脱贫致富的典型写照或缩影,愿桂北侗乡的罗汉果之路越走越宽阔、侗乡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