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6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樊金梅 韦万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百色城驱车出城东大道,约20分钟,便到那毕乡大旺村那谷屯。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寻访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乡村女人。
 
    这位乡村女人叫石桂莲,今年74岁。
 
    巧的是,在村头,我们就碰上了石桂莲的小儿媳妇。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和石桂莲见了面。石桂莲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忆起自己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石桂莲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话匣子……
 
                              从“挑水妹”到女主人
  
  石桂莲出生在百色城一个贫穷的小生意人家,家里有哥哥、姐姐、妹妹和她4个孩子。母亲体弱,在家做家务,偶尔打点零工,一家人主要靠父亲做小本生意维持生活。然而,世事难料,石桂莲11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去世了,家里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那时,家里穷得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家人只好打算把我或者妹妹卖了,最后,买主看中了我8岁的妹妹,当场给了20块钱后就把我妹妹拉走。”说到这段往事,老人禁不住流泪了。失去了父亲,母亲又养不起3个孩子,年幼的石桂莲开始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背沙、打零工,什么苦活累活脏活她都干。
 
    13岁时,石桂莲找到了一份挑水的差事,成了百色城的一名挑水妹。“每天,从四码头挑水到中山一路的主人家(现在百色饭店一带)。挑水上岸,整整要爬63个台阶。那时候用的是木桶,一挑水有六七十来斤,一天到晚要挑二三十担呢。”挑水的艰辛在石桂莲的大脑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烈日炎炎的午后,踩着发烫的石阶,身高不足1.5米的她挑着超过自己体重的担子,每爬两三个台阶就要抹一次汗。冬季,北风凛冽,衣着单薄的她,打着赤脚,挽着裤腿,一步一颤地把水挑到主人家。肉体上的苦就罢了,有时慢了一点,还被地主骂。为了好计算工钱, 每挑完一担水,她就用粉笔在水缸旁的墙上画一笔,组成一个个“正”字。没有读过书的石桂莲说,恶霸地主就教会她一个“正”字,目的是替他们记录做工的次数。一挑水2分钱,为了有一口饭吃,石桂莲每天在几个雇主家的墙上都划上了几个歪歪斜斜的“正”字。
 
    “解放前,做一天的工钱就够我一个人一天的饭钱。一天,我和姐姐没工做,家里一粒米也没有,结果饿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人家来叫去挑水,我们饿得没一点力气,就求人家先发工钱,去买了1斤大米回来煮稀饭,才有力气去干活。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说着,石桂莲指着门前的两框玉米,“小时候,母亲帮人家打工得一条熟玉米棒回来,分成四节,我们四兄妹每人吃上一小节,已经高兴得不得了。现在这么好的玉米我们都拿来喂猪了!”解放后,石桂莲勤劳致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从1968到1998年,她家就先后起了5次新房,从最初的茅草房到泥砖瓦房、泥砖平房、红砖一层楼房到现在崭新的三层小洋楼。
 
    在石桂莲的楼房里,我们看到彩电、电话、摩托车等现代家电和交通工具,房子的地板、栏杆都贴着光滑的瓷砖……虽然家里富了,但石桂莲坚持不用洗衣机,按她的话说,现在她还能干,不需要这些东西。我们了解到,74岁的石桂莲依然干劲十足,每天起床后要洗全家5口人的衣服,要猪菜、放牛,家里家外地忙活。
 
    记者递过名片,老人接过,顺口念了上面的名字,我们感到很惊讶——当初只认得“正”字的人,现在竟然认得记者那生僻的姓氏。老人自豪地说:“我现在已经能读书看报了。”几十年的时光,老人通过断断续续的学习,已经认得很多的字,真让人意外。
 
                               从城市姑娘到农村妇女
 
    石桂莲的娘家在百色城的清平街。解放初,石桂莲和城里的老百姓一样,也获得翻身解放,她不用再为地主打工了,而且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在百色县公安局当炊事员,负责挑水、煮饭,收入有了明显的变化。之前给地主挑水一个月才得15斤大米,1950年在公安局工作是一天3斤大米,1951年后每个月有工资24元。每天挑完水,她就帮局里做饭、打扫卫生,还帮局里送信到百色专区。“当时局里的许多文件都是我送的。”石桂莲感到很自豪。
 
    有一份正式工作,人格得到尊重,这位城里姑娘每天都过得很开心。1956年,她和公安局的一个小伙子喜结连理,过上和和美美的日子。
 
    1956年,石桂莲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就放下挑水的担子。不久,丈夫复员回家乡都安县,夫妻俩分居两地,丈夫就写信来让她也回都安县。去到都安县,当地一所村完小的校长知道她从城里来,就请她去当教师。石桂莲想到自己没有文化,不能耽误了学生,就一口回绝,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农民。
 
    在城里,石桂莲每餐都能吃到大米饭,一天做完工就可以休息,晚上偶尔还可以去看看戏。到了都安乡下,一日三餐都是喝玉米粥,每天还得起早摸黑地干农活,就连坐月子也只有玉米粥喝。两种生活差别很大,但她没有后悔,很快就适应当地农村的生活。开始,石桂莲走路上山都成问题,但转眼就能挑百斤重的肥料爬山,背着背篓上山收玉米更是拿手。她已经由城市姑娘变为农村妇女了。
 
    当时,刚到都安乡下居住几个月,石桂莲在百色专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小妹写信叫她回百色城,但她没有回来。
 
    1967年,母亲重病去世,石桂莲回百色城老家。想到在都安辛勤劳作粮食仍不够吃,每年青黄不接时,还得靠领救济粮度日,不甘心吃救济粮的她打算在百色城安家。谁知,已是农业户口的她,想再进城并非易事。1968年6月,石桂莲领着一家来到当时人口少、田地多的那毕公社大旺村插队,继续当农民。
 
                             从普通劳动者到全国“三八”红旗手
 
    虽然在都安当了几年的农民,但在大旺村,石桂莲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时还是碰到了许多困难。在都安县,她只种玉米,只需用脚拌些细土埋上玉米种子就可以了,而在大旺不仅要种玉米,还要种水稻等农作物。石桂莲第一次插秧,把秧苗插到田里,一松开手秧苗就浮上来,而且插得很慢。别人见她动作太慢,就在她后面插上秧苗,把她包围在田中央,弄得她很不好意思。生性好强的石桂莲当天晚上就跑到邻居家学习插秧。回到家后,她还不停地重复着插秧动作。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二天,她突破了“重围”。
 
    1971年,由于天气不好,村里播下的秧苗很多都烂了,全村160多亩水田只种了一半。没有秧苗可种,只得留“白田”了。这时,石桂莲站出来,说想用水沟里的泥土培育秧苗。当时村民都不相信她,她就拍着胸脯说:如果育不出秧苗,我就赔种子。在她的带领下,村民到沟里挖来烂泥,铺在仓库房里培育秧苗。一周后,播下去的种子就长有7、8厘米高了。村民们拿这些秧苗去种,没想到,当年粮食获得大丰收。从此,人们对石桂莲刮目相看,纷纷投票选她当队长。
 
    石桂莲不仅肯干求上进,而且不怕脏和累。一次,她拿自家的派购猪到冷冻厂时,看到大同、石龙几个大队的村民在那里掏猪粪沤田。回来后,她告诉队长,让队长也派人去掏猪粪。当时村民都不愿意干这种脏活,石桂莲却主动要求去做。有了这些猪粪,当年生产队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村民一天的工分由6角升到8角。得知冷冻厂需要人手,石桂莲就动员几个社员一起报名参加劳动,搞副业。年终结算,村民一天的工分又升了2角,到1982年分田到户时,村民的日工分已达1.2元,这在周围生产队算是最高分了。
 
    正是这样一股干劲,从1972年至1988年,石桂莲一直担任村里的记分员、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年年获得百色县、百色地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82年,51岁的石桂莲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