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6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张冠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过去,人们形容农民,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俗语描绘农民以简单的生产方式,困守在自家的小田地上艰苦耕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南宁一些农民告别了一把镰刀一把锄的简单耕作,他们不但利用先进的农耕机械轻松解决了自家的农活,还大胆走出家门,跨省收割,迈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从今年七八月份开始,我市宾阳、邕宁、武鸣等地一些拥有“与高级轿车同价”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农民就没闲过,在忙完自家的收割后,纷纷带着自己的收割机“转战”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在为当地农民收割稻谷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腰包。

跨区作业

兄弟携手  共同致富

    尽管有距离的阻隔,记者仍能感受到彭有才的满心欢喜。9月23日,彭有才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正在贵州省遵义县给当地农民收割稻谷,他说:“今年收获肯定不错。”

    彭有才是宾阳县武陵镇里匠村人,去年4月,他在镇上看到宾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宣传农机政策,当他从中了解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功效和农民购机可享受政府补贴等信息时,便起了购机的念头。经过多方打听与深思熟虑,彭有才于去年6月花了13万多元买了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机子的总价是22.6万元,政府给我补贴了9.5万元,实际上我只花了13万多元。”“买到机子后,我们收割稻谷就方便多了,一亩地十多分钟便割完了。”

    在去年的收割季节里,彭有才先后到钦州、玉林等地收割稻谷,区内的割完了,又到省外去,去年就去了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去年,仅靠这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我就有了8万多元的纯收入。估计今年的形势要比去年好。”彭有才自信地说。看到彭有才去年那可观的收入,其弟彭金才今年6月亦与人合股买了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自今年夏季农忙以来,兄弟俩就随着收割队外出给人收割稻谷,先后去了玉林、河池等区内市县,之后又赶至贵州。

    “我们一行十多台机子,已经在贵州遵义等地收割了一个多月了,下一站是龙里县,估计还要在那干上一个月才能完成收割任务。”当记者问及如何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困难时,彭有才笑着说:“去之前我们县里的农机局就给我们提供各地信息,还帮我们联系作业。我们在贵州也很受欢迎,每到一个县,该县农机中心的领导都对我们表示关心,还专门派车带我们到田间地头熟悉地形,并及时帮我们解决柴油问题。”

    “在贵州,我们割一亩地收80块钱,只要有活干,一天赚两三千块钱不成问题。照这样算,我今年就可以赚回购机的钱了。”彭有才乐呵呵地说。

保障有力

带队出征  做好服务

    据了解,今年8月份,南宁市早稻收割完成后,市农机部门便组织了78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赶赴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市进行水稻跨区收割作业。带队北上收割的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监督管理科科长吴建达告诉记者,南宁市农机部门组织的这支收割队伍,至今已完成跨省机收面积3.2万多亩,跨区作业总收入170多万元,纯收入80多万元。

    据吴建达介绍,南宁市从2004年5月开始给购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农民提供国家补贴,3年来,南宁市县投入国家购机补贴资金994.5万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865.5万元。

    “鼓励农民购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对提高我市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水稻收割时的劳动负担,加快抢收进度,减少收割过程中的浪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有重要意义。”吴建达说,通过机收作业,今年南宁市早稻收割减少损失约50万公斤,同时解决了3万农民工回家抢收早稻的后顾之忧。

    农民购机后,最担心的莫过于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使用率。对此,吴建达称,为了提高水稻机收水平和联合收割机的使用率,增加机主的收入,解决水稻收获农忙季节收割机不足和农闲季节收割机闲置、使用率低的问题,农机部门利用各地水稻成熟的时间差,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具体是:“在农忙时节,将外地的机子引进来,抢收稻谷;待农忙过后,我们又将本地的机子送到外地去作业,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使用率,让机主们‘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畅通讯息  壮大发展

    掌握收割信息,是提高联合收割机使用率的前提条件。吴建达告诉记者,为了让机主们掌握更多的收割信息,农机部门及时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各地农业信息印成资料分发给购机户,“我们与购机户保持密切的通讯联系,也与各地农机部门保持联系,了解各地水稻收割情况,以便及时将信息提供给购机户。而机主们有了作业的经验后,也会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以便独自外出作业。”吴建达说,为了方便购机户外出作业,农机部门还为机主办理收割机外出作业运输免过路桥费通行证。

    “购机户外出作业时,我们同样跟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一旦他们的机械出现问题,我们便及时与生产厂家联系,要求他们给购机户提供配件和技术咨询、机械维修等服务。”吴建达说,农民经营一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通过在本地和外出跨区作业,每年作业约3个月,总作业面积可达到1500至2000亩,总作业收入可达8万至12万元,“利用先进的收割机替人收割稻谷,不啻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未来展望

机械作业  前途无量

    9月25日,当彭有才一行还在外地忙碌时,覃振朝等人已先行“打道回府”了,但他告诉记者:“我人是回来了,可收割机还留在湖北公安县呢,因为一个星期后,我还要再返回湖北进行晚稻收割,把机器留在那里方便。晚稻收割主要还是在公安县附近的农村开展,估计还要干20天。”

    跨区作业最大的麻烦就是机械损坏,难以及时维修,配件又不方便购买。不过,覃振朝并不担心这些,“一旦机械出了故障,我们只需将情况反馈至我们县的农机部门,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与生产厂家联系,要求厂家及时到田间地头为我们提供维修服务。”

    “这次跨区作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又掌握了一些信息渠道。以后除了利用农机部门提供的信息外,我还可以独自揽活干,相信不出两年我就能把投资的本钱赚回来了。”覃振朝称,“多亏国家出台农民购机补贴这一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了实惠。有了收割机,既减轻了我们的劳动负担,又可以用来赚钱增加收入。”

    宾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的何必文主任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8月,该县便出现了第一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04年政府开始给购机农民提供补贴,购机的人便不断增多。在过去两年中,宾阳县每年给购机农民的补贴达200万元。“目前,全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共有35台,预计到2007年本县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将达到50台,这将会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谈起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监督管理科科长吴建达告诉记者,我市将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农业信息交流体系,引领更多农民走上机械富农的发展新路。


携机北上,异地收割,农民迈出致富新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