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修成的敢李山横山公路
在上林县西燕镇巴独村有一座400米高的山,叫敢李山,山体很高大。山后面有一个小瑶寨,叫上稠庄,全庄只有16户人家,80口人,20亩旱地,年人均收入仅300元。上稠庄在此地生活已有八代之久,长期以来,由于不通公路,他们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都要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村民一直渴盼修条山村公路。可是,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加上户数少,村集体修公路总轮不到这里。因敢李山阻道,出入要花费两个多钟头绕道而行,耕作与收获全靠肩挑手提,村里所有农副产品的收获、出售都无法用车辆来运输,无路之苦,无法形容。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经济发展。2006年2月,上稠人自力更生,筹措资金15万元,外借3.5万元,全民动手,上下齐心,奋战10个月,终于在今年12月初完成了一条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解决了上绸庄多年的行路难问题,从而改变了上稠庄的发展历史。
谁能相信,这条路的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征服这座400米高山的,竟是以65岁的队长蓝凤秀为主要的9位老人组成的修路骨干队,一把石头一把土的修成的。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0岁。
图为上稠庄的修路骨干
一把硬骨头,一面红旗帜
当蓝凤秀站在面前时,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个儿矮小,貌不引人,年纪不轻的老妈妈,就是征服这个
“宁可苦自己不能苦后代” 蓝凤秀说。
“苦了几辈子,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每天看到大家摸着石头赶街,背着小孩在石缝里赶路,劳累心酸不说,随时还有生命危险”, 蓝凤秀告诉记者,“没有路,我们生活生产要比别人付出10倍的辛劳”。记者望去,只见新修的公路对面,陡峭的石山上,一条小路蜿蜒在乱石荆棘中,“那是我们以前出入必经之路,好多外地的媳妇就是被它吓跑的”蓝凤秀说。
图为上稠庄的队长蓝凤秀工作时留影
做为一队之长,再加上蓝凤秀就是那种古道热肠的人,无时不在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而思量着。2006年新年后,急在心里的蓝凤秀凭着自己在庄里的威望,召集全村开会商量,率先提出开山取道,辟山修路,修建敢李山横山公路,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建议。倍受无路之苦的上稠人,在蓝凤秀的彰导下,一呼百应,纷纷同意取道敢李山。正月十一刚过,大伙就耐不住气,开始筹措资金。但是上稠庄经济状况差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要拿出几年的积聚,还真舍不得啊,大伙的心又冷下来了。蓝凤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家跟在外工作回家过年的儿子班育安商量,想办法解决修路资金问题。从小就受母亲影响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班育安,二话没说,当即决定除出应本家该出的那一部分外,还给庄里捐助8万元用作修路启动资金。蓝凤秀母子的带头慷慨捐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村民,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聚。
“山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一定能征服它。”
开工那天,蓝凤秀说了这句话。当天,16户人听完蓝凤秀的这句话后,征服敢李山的大战役就打响了,大伙儿手拿钢钎、镢头等,一条长龙般摆开了阵式,开始在陡壁悬崖上挖土开石。但要在400米高的石山敢李山半山腰开路,难度可想而知。因为面临的是陡壁悬崖。这一方面要技术,另一方面是站不到那么多人。
坚持到两个多月,缓慢的工作进程让有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每天只有八九位老人出工,而且大部分是老妈子。身为队长,蓝凤秀担起指挥员的责任,每天总是第一个出工,第一个收工。
“她用坏了3个皮袋。”腰挂两个袋子,一个装雷管,一个装引爆器,这是蓝凤秀在工地上的装束。“这两个带子除睡觉离身外,其余一概不离身”,该庄副队长班建康动情的说,“这两个袋子是蓝妈妈的武器,她用坏了3个皮袋”。为了安全起见,蓝凤秀亲自保管用于爆破用的雷管,每天背着装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离身。天长日久,竟用坏了三个皮袋。
她经手了4000斤的炸药,点爆4050枚雷管。路是从石头上开的,炸药用量很大,蓝凤秀不放心,每天都亲自点爆10多枚雷管。难以想象,一位65岁的老人在陡峭在石缝上填充炸药引爆雷管是怎样的情景。“第一次很害怕,紧张的心几乎要跳出来了,一个是在悬崖上工作没有安全感,一个是从小就怕放炮,脚软。最危险的是,放炮后,还要清点炮孔,检查爆破情况,以免哑炮伤人。”
4000斤的炸药, 4050枚雷管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那就是蓝凤秀每天要用10多斤的炸药填充10多个炮孔,点爆10多枚雷管。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但蓝凤秀却做得日继一日,风雨不改,无怨无悔。
蓝凤秀总是早出晚归,早上给患脑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后就出门,人家中午回去休息,她负责在工地守机器,一直到晚上才一身泥土一身汗的回来。回来后顾不上休息,还要照顾好老伴,往往是回家一坐下就睡着了。过分的劳累让蓝凤秀整整瘦了一圈。但她依然每天在工地上一边劳动一边指挥,不管严寒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儿子不忍心妈妈这样没命的干,担心她身体垮下去,专程开车回来要接蓝凤秀去广州居住。但被蓝凤秀拒绝了。她告诉儿子,这个时候丢下这条没完成的路走人,她就是上稠庄人民的罪人,一辈子都不会心安的,会死不瞑目的。儿子没办法,只好随母亲的意愿了。
蓝凤秀的所做所想所为,使他在村民中的威望更高了,成为上绸庄的一面旗帜,激励了该庄修路的信心。
几个老年人,一支突击队
敢李山公路的修成,单单依靠蓝凤秀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蓝凤秀的后面,还有潘秀英、罗月飞、蒙启忠、蓝清光、谭月清、蓝凤娥、蓝爱莲、班海燕八位骨干老人在背后的大力支持,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用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勤劳。他们每天不但要照顾孙儿,而且担负起辟山修路的重任,好多老人由于年纪关系,身体不是很好。但在修路这个事情上,他们意志竟是惊人的统一,拼出自己的这把老骨头为儿孙修出一条阳光大道,那是光荣和自豪的事。就这样,他们300天如一日,早出晚归,每天都在200米高的半山腰上与石头和泥土打交道,被当地的群众誉为“老人修路突击队”。
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十年来为上稠庄的出庄道路费尽了心血。自蓝凤秀当上队长以来,十年间,这支修路突击队的作用就没有停止过。1999年,他们花费资金近万元,奋战一个多月的时间,修通了经过巴独村上本庄的出庄路。但这条出庄道路面很狭窄,且要经过一段很偏僻的路段,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夜间行路很危险,由于天黑路滑,曾经有一匹运货的马摔下山。而且要花费两个半钟头才绕上西燕古侯公路。由于道路遥远难行,出入不便,庄里所有农副产品的收获、出售都无法用车辆来运输,搬运东西只能依靠手提肩挑,为此,上稠庄家家户户都养马,用于搬运。
图为上稠庄的队长蓝凤秀在新修成的公路上留影
艰苦的生活条件锻炼了上稠庄人的意志。惟有修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才能解放自己。这时,“老人修路突击队”的作用发挥了,他们不只在口头上拥护队长蓝凤秀取道敢李山的建议,更大的是在行动上支持她。勒紧裤带,倾尽所有,极力支持修路。在修路过程中,除非特除原因,没有人缺工。搬石运土,丝毫不逊于青年人。
附近村的群众告诉记者,在这条3000米的横山公路修路过程中,每天就是这几个老人在做工,日晒雨淋,风雨不改,直至修成,走山路,在削壁上干活。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算轻巧的活儿,何况一个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的背后,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上稠庄的副队长班建康,现有两个小孩在校读书,经济非常的困难。为解决小孩的读书费用问题,2006年初,班建康离开家乡,到了海南打工。老实憨厚的他在海南谋了一份比较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但当他听说家乡修路需要人手时,马上辞去工作赶回家乡,参加到这支修路队。
蓝清光,是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的一员,年近60岁的他,由于身体不很好,他就和老伴谭月清轮流出工。300天的修路过程中,没有缺过一刻工。去年5月份的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留在山上守机器时,他不但没有因为天气的恶劣而回家过夜,反而叫来老伴与他守夜。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老人修路突击队”,他们本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坚持以自己羸弱的身躯挑起修路解难这份重任。他们的那股豪情与执著,委实让人肃然起敬。用他们看来很微弱但非常坚韧的力量,战胜征服了这座400米高的大山,用十个月的时间,开出一条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结束了上绸庄无路可走的历史。使上稠庄的出庄道缩短了两个钟头的路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使八角等农产品外运更顺畅。而这支战无不胜的“老人修路突击队”的名字载入了上稠庄创业的史册。
修好横山路,车子进门户
横山公路修好了,但村道仍是寸步难行,车子进不了村,车上的农作物及生产资料就要下车挑回家,为了方便村民,上稠庄又出资运土修建村道,把道路延伸到村里,使村民行路更方便了。现在,整个寨村都呈现出农村新建设的繁荣景象,小小瑶寨,旧貌换新颜。2006年11月份,蓝凤秀的在外工作的儿子班育安回家看望老人时,开了一部小轿车从新路回到家门那一刻,全庄都沸腾起来了,他们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想想以前,村民们卖一头猪最少要几个人以上才能抬出来,要多开支运费50元到100元,用老百姓的话说:“卖头猪都要去半截。”农药、肥料也只能背进去。由于交通制约,所以大部分农民们至今仍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如今,路通了,车开上来了,几代人的梦终于圆了,上绸人的幸福生活也要来临了,能不激动吗?
图为敢李山横山公路远景
一条出山路,播种幸福花
路,是人类文明的脐带,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上稠庄的敢李山横山路修好了,隆隆的开山取石炮声,锤钻撞击的叮噹响声终于沉寂,上稠庄的农村建设却掀起热潮。上稠庄要利用这条致富之路、希望之路,改善着山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转变着群众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他们要打造主导产业,推动农家经济、山羊养殖及药材种植业等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目前正有10多户农民正在新修改造圈舍,准备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有几户农户准备在后山进行大规模的八角种植,建设上稠庄这个“世外桃源”的新天地。蓝凤秀告诉记者,上稠庄要争取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上稠庄脱贫致富梦想。
目前,敢李山横山路修好了,但只是做好基础,虽然可以通车了,但还要花一定的力气做好公路的排水、护栏等配套工程,他们呼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该村给予支持,让敢李山横山路真正成为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