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苏展略 石贵成 韦寿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图为新修成的敢李山横山公路

    在上林县西燕镇巴独村有一座400米高的山,叫敢李山,山体很高大。山后面有一个小瑶寨,叫上稠庄,全庄只有16户人家,80口人,20亩旱地,年人均收入仅300元。上稠庄在此地生活已有八代之久,长期以来,由于不通公路,他们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都要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村民一直渴盼修条山村公路。可是,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加上户数少,村集体修公路总轮不到这里。因敢李山阻道,出入要花费两个多钟头绕道而行,耕作与收获全靠肩挑手提,村里所有农副产品的收获、出售都无法用车辆来运输,无路之苦,无法形容。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经济发展。2006年2月,上稠人自力更生,筹措资金15万元,外借3.5万元,全民动手,上下齐心,奋战10个月,终于在今年12月初完成了一条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解决了上绸庄多年的行路难问题,从而改变了上稠庄的发展历史。

  谁能相信,这条路的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征服这座400米高山的,竟是以65岁的队长蓝凤秀为主要的9位老人组成的修路骨干队,一把石头一把土的修成的。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0岁。

图为上稠庄的修路骨干

  一把硬骨头,一面红旗帜   

   当蓝凤秀站在面前时,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个儿矮小,貌不引人,年纪不轻的老妈妈,就是征服这个400米高山的带头人。

   “宁可苦自己不能苦后代” 蓝凤秀说。

    “苦了几辈子,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每天看到大家摸着石头赶街,背着小孩在石缝里赶路,劳累心酸不说,随时还有生命危险”, 蓝凤秀告诉记者,“没有路,我们生活生产要比别人付出10倍的辛劳”。记者望去,只见新修的公路对面,陡峭的石山上,一条小路蜿蜒在乱石荆棘中,“那是我们以前出入必经之路,好多外地的媳妇就是被它吓跑的”蓝凤秀说。

图为上稠庄的队长蓝凤秀工作时留影

   做为一队之长,再加上蓝凤秀就是那种古道热肠的人,无时不在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而思量着。2006年新年后,急在心里的蓝凤秀凭着自己在庄里的威望,召集全村开会商量,率先提出开山取道,辟山修路,修建敢李山横山公路,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建议。倍受无路之苦的上稠人,在蓝凤秀的彰导下,一呼百应,纷纷同意取道敢李山。正月十一刚过,大伙就耐不住气,开始筹措资金。但是上稠庄经济状况差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要拿出几年的积聚,还真舍不得啊,大伙的心又冷下来了。蓝凤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家跟在外工作回家过年的儿子班育安商量,想办法解决修路资金问题。从小就受母亲影响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班育安,二话没说,当即决定除出应本家该出的那一部分外,还给庄里捐助8万元用作修路启动资金。蓝凤秀母子的带头慷慨捐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村民,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聚。

  “山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一定能征服它。”

  开工那天,蓝凤秀说了这句话。当天,16户人听完蓝凤秀的这句话后,征服敢李山的大战役就打响了,大伙儿手拿钢钎、镢头等,一条长龙般摆开了阵式,开始在陡壁悬崖上挖土开石。但要在400米高的石山敢李山半山腰开路,难度可想而知。因为面临的是陡壁悬崖。这一方面要技术,另一方面是站不到那么多人。

  坚持到两个多月,缓慢的工作进程让有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每天只有八九位老人出工,而且大部分是老妈子。身为队长,蓝凤秀担起指挥员的责任,每天总是第一个出工,第一个收工。

   “她用坏了3个皮袋。”腰挂两个袋子,一个装雷管,一个装引爆器,这是蓝凤秀在工地上的装束。“这两个带子除睡觉离身外,其余一概不离身”,该庄副队长班建康动情的说,“这两个袋子是蓝妈妈的武器,她用坏了3个皮袋”。为了安全起见,蓝凤秀亲自保管用于爆破用的雷管,每天背着装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离身。天长日久,竟用坏了三个皮袋。

   她经手了4000斤的炸药,点爆4050枚雷管。路是从石头上开的,炸药用量很大,蓝凤秀不放心,每天都亲自点爆10多枚雷管。难以想象,一位65岁的老人在陡峭在石缝上填充炸药引爆雷管是怎样的情景。“第一次很害怕,紧张的心几乎要跳出来了,一个是在悬崖上工作没有安全感,一个是从小就怕放炮,脚软。最危险的是,放炮后,还要清点炮孔,检查爆破情况,以免哑炮伤人。”

  4000斤的炸药, 4050枚雷管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那就是蓝凤秀每天要用10多斤的炸药填充10多个炮孔,点爆10多枚雷管。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但蓝凤秀却做得日继一日,风雨不改,无怨无悔。

  蓝凤秀总是早出晚归,早上给患脑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后就出门,人家中午回去休息,她负责在工地守机器,一直到晚上才一身泥土一身汗的回来。回来后顾不上休息,还要照顾好老伴,往往是回家一坐下就睡着了。过分的劳累让蓝凤秀整整瘦了一圈。但她依然每天在工地上一边劳动一边指挥,不管严寒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儿子不忍心妈妈这样没命的干,担心她身体垮下去,专程开车回来要接蓝凤秀去广州居住。但被蓝凤秀拒绝了。她告诉儿子,这个时候丢下这条没完成的路走人,她就是上稠庄人民的罪人,一辈子都不会心安的,会死不瞑目的。儿子没办法,只好随母亲的意愿了。

   蓝凤秀的所做所想所为,使他在村民中的威望更高了,成为上绸庄的一面旗帜,激励了该庄修路的信心。

    几个老年人,一支突击队

  敢李山公路的修成,单单依靠蓝凤秀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蓝凤秀的后面,还有潘秀英、罗月飞、蒙启忠、蓝清光、谭月清、蓝凤娥、蓝爱莲、班海燕八位骨干老人在背后的大力支持,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用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勤劳。他们每天不但要照顾孙儿,而且担负起辟山修路的重任,好多老人由于年纪关系,身体不是很好。但在修路这个事情上,他们意志竟是惊人的统一,拼出自己的这把老骨头为儿孙修出一条阳光大道,那是光荣和自豪的事。就这样,他们300天如一日,早出晚归,每天都在200米高的半山腰上与石头和泥土打交道,被当地的群众誉为“老人修路突击队”。

  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十年来为上稠庄的出庄道路费尽了心血。自蓝凤秀当上队长以来,十年间,这支修路突击队的作用就没有停止过。1999年,他们花费资金近万元,奋战一个多月的时间,修通了经过巴独村上本庄的出庄路。但这条出庄道路面很狭窄,且要经过一段很偏僻的路段,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夜间行路很危险,由于天黑路滑,曾经有一匹运货的马摔下山。而且要花费两个半钟头才绕上西燕古侯公路。由于道路遥远难行,出入不便,庄里所有农副产品的收获、出售都无法用车辆来运输,搬运东西只能依靠手提肩挑,为此,上稠庄家家户户都养马,用于搬运。

图为上稠庄的队长蓝凤秀在新修成的公路上留影

  艰苦的生活条件锻炼了上稠庄人的意志。惟有修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才能解放自己。这时,“老人修路突击队”的作用发挥了,他们不只在口头上拥护队长蓝凤秀取道敢李山的建议,更大的是在行动上支持她。勒紧裤带,倾尽所有,极力支持修路。在修路过程中,除非特除原因,没有人缺工。搬石运土,丝毫不逊于青年人。

  附近村的群众告诉记者,在这条3000米的横山公路修路过程中,每天就是这几个老人在做工,日晒雨淋,风雨不改,直至修成,走山路,在削壁上干活。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算轻巧的活儿,何况一个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的背后,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上稠庄的副队长班建康,现有两个小孩在校读书,经济非常的困难。为解决小孩的读书费用问题,2006年初,班建康离开家乡,到了海南打工。老实憨厚的他在海南谋了一份比较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但当他听说家乡修路需要人手时,马上辞去工作赶回家乡,参加到这支修路队。

  蓝清光,是这支“老人修路突击队”的一员,年近60岁的他,由于身体不很好,他就和老伴谭月清轮流出工。300天的修路过程中,没有缺过一刻工。去年5月份的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留在山上守机器时,他不但没有因为天气的恶劣而回家过夜,反而叫来老伴与他守夜。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老人修路突击队”,他们本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坚持以自己羸弱的身躯挑起修路解难这份重任。他们的那股豪情与执著,委实让人肃然起敬。用他们看来很微弱但非常坚韧的力量,战胜征服了这座400米高的大山,用十个月的时间,开出一条长3千多米,宽6米的横山公路。结束了上绸庄无路可走的历史。使上稠庄的出庄道缩短了两个钟头的路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使八角等农产品外运更顺畅。而这支战无不胜的“老人修路突击队”的名字载入了上稠庄创业的史册。

  修好横山路,车子进门户    

  横山公路修好了,但村道仍是寸步难行,车子进不了村,车上的农作物及生产资料就要下车挑回家,为了方便村民,上稠庄又出资运土修建村道,把道路延伸到村里,使村民行路更方便了。现在,整个寨村都呈现出农村新建设的繁荣景象,小小瑶寨,旧貌换新颜。2006年11月份,蓝凤秀的在外工作的儿子班育安回家看望老人时,开了一部小轿车从新路回到家门那一刻,全庄都沸腾起来了,他们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想想以前,村民们卖一头猪最少要几个人以上才能抬出来,要多开支运费50元到100元,用老百姓的话说:“卖头猪都要去半截。”农药、肥料也只能背进去。由于交通制约,所以大部分农民们至今仍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如今,路通了,车开上来了,几代人的梦终于圆了,上绸人的幸福生活也要来临了,能不激动吗?

图为敢李山横山公路远景

    一条出山路,播种幸福花  

路,是人类文明的脐带,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上稠庄的敢李山横山路修好了,隆隆的开山取石炮声,锤钻撞击的叮噹响声终于沉寂,上稠庄的农村建设却掀起热潮。上稠庄要利用这条致富之路、希望之路,改善着山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转变着群众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他们要打造主导产业,推动农家经济、山羊养殖及药材种植业等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目前正有10多户农民正在新修改造圈舍,准备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有几户农户准备在后山进行大规模的八角种植,建设上稠庄这个“世外桃源”的新天地。蓝凤秀告诉记者,上稠庄要争取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上稠庄脱贫致富梦想。

    目前,敢李山横山路修好了,但只是做好基础,虽然可以通车了,但还要花一定的力气做好公路的排水、护栏等配套工程,他们呼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该村给予支持,让敢李山横山路真正成为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