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宏远 徐 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979年,新疆。

  汽车在沙漠公路上艰难地行进着。

  顾家栋,这位支援边疆建设的蚕桑养殖专家,此时正举家迁往广西,奉上级指示,支援广西的蚕桑养殖事业。

  此后的二十多年,顾家栋在广西这片热土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为广西的蚕桑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磨灭的贡献。

  南下广西

   顾家栋出生在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江苏省常熟市,1960年,他被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录取,从此,他的生命就与蚕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由于国家组织的“蚕桑大会战”正在新疆塔里木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国家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共15万人迅速汇集于塔里木,这当中就有刚毕业的大学生顾家栋。

  在新疆的大漠黄沙里,支边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短短的两三年时间,“蚕桑大会战”初步告捷,成绩喜人。然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全国性的浩劫使“蚕桑大会战”被迫中断,机构瘫痪,人员涣散,桑田荒芜,许多有识之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顾家栋此时也陷入苦闷中,他没想到,自己未来事业的“福地”竟是距新疆万里之遥的广西。

  1978年,为了在广西培养蚕桑高级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局(现广西农业厅)和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合作创办了蚕桑专业班。

  难题出现了,蚕桑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样匮乏。怎么办有关方面到蚕丝发达的江浙等省份求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推荐了远在新疆的顾家栋等几名当年的优秀毕业生。

  广西方面的邀请传到顾家栋那里,他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愿意到祖国南疆去的决定。

  在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颇令从大西北初来乍到的顾家栋感到不适。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广西当时的蚕桑业基础竟是如此薄弱,全年的蚕茧产量只有约2万担,而同时期的江苏产量已超过100万担,这样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不过,由于有广西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加之广西有种养蚕桑的古老传统,已到广西农学院担任教师的顾家栋坚信只要把工作做好,蚕桑业在广西一定大有可为。

  事实证明,由于广西下大力气培养本地人才,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才为日后蚕桑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担任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教师的11年间,顾家栋共培养了600多名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学成后奔赴各个工作岗位,极大地满足了广西农业对蚕桑人才的需求。

  “两广二号”

  顾家栋曾说:“广西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是广西培养了我,所以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这方热土。”

  1990年,顾家栋回到广西蚕业技术指导所,专职从事家蚕的遗传与育种研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此,他的科研热情得到了释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广西蚕业科技进步以及蚕丝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广二号”——这一夏秋用的家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可谓顾家栋得意之作。这是“八五”期间,顾家栋带领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全力攻关,取得的重大实破。“两广二号”由于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繁殖速度快等优点,迅速在广西、广东、四川、海南、福建、贵州等省区被推广应用。此外,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纷纷应用此新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广二号”累计推广达1600多万张,已经成为上述省区和国家推广量最大、覆盖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佳的当家品种。到2001年,“两广二号”蚕茧累计实现产值42亿元,净增产值6亿元,出口创汇8亿美元。1994年,“两广二号”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广二号”的推广应用,使广西在2003年全区的桑园面积达到了105万亩,年发种量300多万张,年产鲜茧158万担,当年一举成为仅次于江苏、排名全国第二位的蚕茧大省。顾家栋算了一笔账:广西有50多万户桑农,按2003年的数字计算,“两广二号”有11个亿的产值,可给桑农们带来近两个亿的收益。

  老骥伏枥

  “九五”期间,顾家栋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6-616-02”课题的子课题“强健性早秋蚕用品种”项目,育出新品种。2000年5月这一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定名为“芙·桂×朝·凤”,是我国21世纪强健早秋用新品种。

  广西的桑蚕品种资源已成为我国桑蚕品种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品种特性。顾家栋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通过十多年的收集、整理、培育、选择、分析,至今已保育及创新品种资源共120个(分实用性、抗高温多湿、抗病、抗氟、细纤、限性斑纹、茧色、温敏致死等不同类型),为建立我国热带、亚热带桑蚕品种的基因库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

  此外,他还担任自治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效率蚕桑新品种选育”工作,该项目要求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当家品种“两广二号”。顾家栋组织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克服茧线量与强健性的负相关矛盾,采用先进的选育技术,经过连续五年的辛勤选育、鉴定,通过28个材料、158个组合的选配和多批次的实验室、农村生产、种场、丝厂鉴定,最后选育出一对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桂蚕一号”。

  “桂蚕一号”在2000年1月由自治区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审定标率,并超过“两广二号”,现在已被列为自治区“十五”桑蚕新品种产业化项目,全面推广应用。

  “十五”期间,顾家栋主持了“十五”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抗氟性品种选育及应用”,这一新的强健性品种选育成功并投入市场,极大地减少蚕农由于含氟、硫等污染物造成的损失。

  目前,顾家栋已献身桑蚕事业四十多年,从年富力强到白发苍苍,他依然在为如何能更好地发展广西的蚕丝业,提高蚕丝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广西的缫丝工业思考着、行动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