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2日 来源:来宾党建 作者:邹文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去年入冬以来,忻城县马泗乡联团村龙所屯青年农民谢富团成了大忙人,不但本县的欧洞、城关等乡镇的群众请他去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而且邻近的柳江县、宜州市的群众也请他去传授蘑菇种植的“真经”。因此,乡亲们亲切地称谢富团为种蘑菇的“土秀才”,都说他能把稻草变成“黄金”。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不断深入推进,谢富团从报刊、电视上看到不少山区农民靠种养走上了致富之路。不满于传统耕作方式的他坐不住了,“别人能够做出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经过自费外出考察,结合本村的实际,谢富团最终把目光放在了栽培食用菌这个项目上。

   万事开头难,为了攻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难关,1993年,谢富团多次自费到南宁、柳州等地参加各种食用菌培训班学习。回来后,他在自家栽培了1000多袋食用菌。由于缺乏经验,第一次试验失败了。接着搞第二次、第三次,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谢富团有股不服输的劲头,第二年他自费去金城江一家大型菌场打工。边打工,边虚心向技术员请教各种栽培技术难题,决心把一整套实用栽培技术学到手。经过一年的打工实践,终于掌握了一整套实用菌栽培技术。

  1995年,他栽培了3000多袋的食用菌,经过精心管护,按技术要求操作,当年获得了成功,纯收入六千多元,谢富团终于掘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偿到成功甜头的谢富团信心更足了,决心在这个项目上大干一番。第二年他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到7000袋栽培菌场。在蘑菇种植过程中,谢富团不断摸索总结实用菌栽培技术。从栽培基质的配方,到菌种接种,以及温、湿度调节等技术环节上,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实用栽培技术,为他以后做大做强这一项目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减少栽培生产上购买大量原菌种开支的资金,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96年,谢富团大胆购置一套菌种生产设备,决心自己生产菌种。他刻苦钻研技术,从多次失败中总结出了菌种培养技术的成功经验。现在,谢富团利用自己的设备技术,可以自行生产优质菌种,除了满足自己生产所需菌种外,还可以向群众供应优良原菌种1500瓶,满足40万袋栽培菌的生产需求。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谢富团在食用菌栽培事业上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由于在原菌种选育上实行良种化,在栽培管理上实行科学化,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每一年仅在食用菌栽培这一项目上,他获得2万多元的纯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土专家”。

   谢富团富了,他却说一人富并不是真正的富,只有全村人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为帮助村里及周边的农民群众发展种菇业,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把自家的菌场当作培训基地,利用自己过硬的技术专长,对菇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把栽培基质的配方,栽培菌的接种技术无偿传授给前来参加培训的群众。近几年来,每年参加培训的群众都在250人以上,经谢富团亲自上门指导获得成功的种菇户达150多户。仅马泗乡一年种菇规模就达40多万袋,产值达200多万元。近几年来,广东、云南、南宁、柳州等地都有人慕名前来参加学习培训,购买菌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