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曾俊峰 杨艳华 许伟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合喜同志

    人物小传:

  他,退伍回村后不断学习、探索,逐步掌握了禽畜海水养殖和饲料加工技术。建起拥有饲料厂、鹌鹑生产养殖场、185亩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膜式健康对虾养殖基地,年产对虾500吨。他承担广西科技厅科研项目生态对虾养殖技术,连续三年获得成功,平均亩产700公斤,最高单产1250公斤,产品达到出口免检绿色产品要求。他引进推广良种鹌鹑孵化和养殖技术,每年提供216万只。他免费把禽畜、海水养殖技术传授给农民,使村民发展养虾2600亩,300多户农民靠养对虾和鹌鹑致富。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合喜同志。

  

  又快到月初,“忙人”王合喜又开始忙开了:饲料加工、鹌鹑种苗孵化、对虾养殖……“别看他每天都连轴转!但每月两期给‘农家课堂’讲课却丝毫没被繁忙的业务挤占时间!”在三喜工贸有限公司员工眼中,王合喜既是老总,更是当地村民科技兴农的引路人。近10年来,他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

  王合喜的家在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曲湾村。几年前,从部队退伍回乡后,看着村民依靠种植作物和下海挖沙虫谋生,生活水平窘困,他便暗暗立下誓言,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王合喜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学习别人的养殖经验。为了打下扎实的技术功底,他买来大量“实用养殖技术”的书籍、订阅了《农家之友》和《广西科技报》等报刊,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养殖培训班。很快,他掌握了一整套禽畜养殖技术和饲料加工技术,第二年禽畜养殖收入超过10万元。在家禽养殖获得成功后,王合喜敏锐地看到了野生动物养殖的市场前景,在他的带动下,鹌鹑养殖业很快在该村一带发展起来,成了村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父老乡亲们的兜里的钱一天比一天鼓起来,王合喜又琢磨开了。要让大家尽快富起来,单凭这种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曲湾临海,光海滩涂就有200多公顷,曲湾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利用本村靠海的优势调整路子,发展水产养殖业,让科技增效益。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思路很快在他脑子里形成了——成立公司,用“公司+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致富!2004年8月,他成立了北海市三喜有限公司,担负起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也开始了第二次向农业新技术高峰攀登的征程。

  公司成立不久,王合喜就马不停蹄地跑到广西海洋研究所去拜师学艺,并与泰国正大集团卜蜂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共享前沿信息。2004年,他大胆与泰国正大集团北海卜蜂公司合作,引进吸收了泰国的先进生态式养虾技术,开发出了一种与传统养虾模式截然不同的地膜式健康养殖技术。2004年第一次进行地膜式健康养虾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养殖30亩,一年养3造,每造都取得高产成效,平均亩产900公斤,最高亩产达1250公斤。2006年底该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订单,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产量突破50多吨,全部达到出口免检绿色产品要求。

  目前,王合喜带头引进的“地膜式梯级高产生态健康养虾模式”已经辐射到北海周边地区乃至北部湾畔。面对纷纷上门求教的虾农,王合喜不但毫无保留地传授养虾经验,还经常给周边的养虾户赊销对虾配合饲料并亲自到现场给予技术指导。为了便于虾农学到更多的养殖技术,三喜工贸有限公司还办了一个免费“农家课堂”,每月举办两期学习班,他亲自授课。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发展养虾达到了2600亩,300多户农民依靠养殖发家致富。初步估算,当地农民在王合喜的技术指导下养虾养鹌鹑,仅此两项养殖就让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