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黎 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贵港市港北区公路管理所中里站站长黄振文

  人物小传:

  1954年9月出生,壮族,中共党员。在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不高的情况下,他带领养护站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爱岗敬业,以养护为业、道班为家,吃住在养护站里。他人在路上、路在心中,为了公路畅通,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风雨交加、闪电雷鸣,还是严寒酷暑,总是摸、爬、滚、打在公路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公路养护工作上。十年来,他所养护的公路好路率一直保持100%,公路绿化率保持在90%以上。他就是贵港市港北区公路管理所中里站站长黄振文。

  眼前的这个汉子,一脸黝黑,两手粗糙,言行拘谨。

  但是,说起所管养路段的状况,他眼里立即闪现出自信的光芒:“K24-K26路段、K15+500米处易发生山体滑坡;K16+300米处、K16+600米处、K18+700米处易发生路树刮倒……”

  他叫黄振文,是贵港市港北区公路管理所中里站站长。

  记者对他的采访是在路上——他正跟工友们一起清理被风刮倒的路树。实际上,他一直“在路上”:30年来,贵港至奇石公路由泥路变油路,他由青年步入中年,同伴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却用这30年,清除了沿线路沟累计300公里,清除塌方近6000立方米,创造了广西公路养护史上的奇迹。这也使得当地12万多壮族群众与外界联系的这条惟一通道始终畅通,成为沿线经过的中里、奇石两个“老、少、边、山、库区”贫困乡真正的致富路。

  黄振文说,他总在路上是因为“路在心中”——“习惯了,一天不上路心里就不舒服”。正因为这样,虽然贵奇公路日车流量达四五千辆,保质期只有6年,但是迄今十年了,他所养护的K14-K27共13公里长路段,却还一直保持100%的好路率、90%以上的公路绿化率;也正因为这样,中里养护站被评为广西“十优养护站”、贵港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贵港市交通系统双文明养护站。他本人也被评为港北区交通局双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市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荣誉的背后定格了一个个感人的镜头:

  镜头闪回:2004年7月的一天,由于连日暴雨,山洪暴发,贵奇线K24+300米处发生边坡崩塌,造成交通阻塞。当时,黄振文已在暴雨中连续工作了四五个日日夜夜,正感冒发烧,全身乏力。险情发生后,黄振文不顾工友的劝阻,强撑着病体,赶到现场,冒着倾盆大雨,与工友们一道用铁铲、斗车清理塌方。他们从早上7时多一直干到中午12时多,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终于把塌方清除,恢复了通车。而黄振文却当场昏倒在地,被工友们送到了当地卫生院。

  镜头闪回:2006年7月15日晚,贵港市遭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袭击,全市狂风暴雨,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250毫米,在部分地区引发了山洪、内涝和塌方等灾害。到次日凌晨两时多,风势雨势稍减弱,黄振文立即穿上雨衣,拿上铁铲、手电筒,冲进了暴风雨中。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人搬走了5棵被刮倒的路树,手掌被树枝划破了,血水和雨水泡在一起,他毫不在意。但是,形势越来越严峻——越往前走,被刮倒的树越多。于是,黄振文当机立断,跑回站里搬救兵。

  大家赶到现场一清点,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公路上横七竖八躺着被风刮倒的树木有57棵之多。由于风雨太急,有工友提议等到天亮再干,黄振文考虑片刻后说:“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暴风雨,山区里受灾肯定十分严重。如果我们不及时清除路障,明天救援人员和物资进不了山区,我们就愧对壮乡群众了。”

  说干就干。大家抬的抬、锯的锯,到早上7时多,公路实现单向通行,中午11时多,路树清理完毕,全线恢复通车。果然不出所料,山区里受灾严重,大量民房倒塌,许多群众无家可归,等待救援。由于黄振文带领职工及时清除了路障,使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水饮、有地方住,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高度评价。

  镜头闪回:逢年过节,黄振文总让工友们回家与家人团聚,自己坚持上路巡查,确保公路安全畅通。2007年2月17日大年三十下午,黄振文巡查到K15公里处时,发现三四十米的路面上洒满了厚厚的一层石碴子。那里是一个大转弯,如不及时清除,过往的车辆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黄振文立即回去叫来自己读初中放假在家的儿子。父子俩齐心协力干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石碴子清理干净,而此时,家家户户已是饭菜飘香、爆竹声声了。在黄振文看来,这样的情况是太正常不过了:在他的养护生涯里,从来没有过节假日、双休日。近10年来,他加班工作多达132天,而他从来没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因额外劳动付出,向交通主管部门提出过任何要求或经济补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