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2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陆波岸 黄丽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蓝云龙和他收购回来的黑山羊。陆波岸 摄

  马山人靠山吃山,依靠饲养山羊摆脱贫困已被人所熟知,传扬山外。为了让一批批山羊走出大山,马山县的许多贩羊人长年累月奔波,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风霜雨雪,很少为外人所知。4月13日,记者走进马山县白山镇内昂路贩羊人蓝云龙家,倾听他和山羊的故事。

  曾经的风雨


     商品生产与商品需求之间需要一根纽带,这根纽带就是商人。马山山羊从山里的羊圈走出山外,走遍全国各个消费市场,不但需要勤劳的养羊人,还需要精明的贩羊人。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羊司令”是怎样挥舞鞭子,赶着山羊,浩浩荡荡地徒步赶路,日夜不停,一走就是数百公里。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马山饲养黑山羊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黑山羊就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各地。也就是说,至少从明末清初开始,马山通往外面的路上就留下贩羊人奔忙的身影。蓝云龙的父亲就在这些贩羊人之列,也是蓝云龙这个家族的“领头羊”和“开山祖师”。

     蓝云龙告诉记者,父亲那一代贩羊人因交通不发达,每天都是徒步翻山越岭在马山当地进村入户一头头地把山羊收购回来,等收购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成批送出去。因为交通不发达,他们只能赶着一群山羊,徒步而行。这徒步不是一两公里,而是几百公里——近的到贵港,远的到梧州、广州。

     由于山羊都是从四面八方收购来的,不合群,没有凝聚力,一头走东,一头走西,赶起来很吃力。但一走出家门,就得马不停蹄地往目的地赶,稍微歇脚就耽误时间,山羊体重过度损耗,生意就会划不来。然而,仅从马山到贵港这段路,他们就必须吆喝着山羊从马山出发,途径上林、宾阳、黎塘、覃塘、贵港,最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难忘的遭遇


     受父亲的影响,蓝云龙和弟弟接过父亲的衣钵。直到今天,已经54岁的他还没有要“退休”的意思。

     22年前的1985年,年纪刚过30岁的蓝云龙放下手中的农具,走上了贩羊路。但蓝云龙不像父辈那样艰难了,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日益便利,可以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收购山羊,把山羊拉出去也是装车运输。20多年的贩羊路,打拼的历程似乎没有太多的波澜,但一次遭遇却让他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蓝云龙按照和客商约定的时间,拉了一车山羊准备取道北海前往海南。可当满怀希望地把山羊拉到北海时,蓝云龙却傻了眼。海面上空乌云翻滚,台风咆哮,浊浪滔天,所有船只都只能靠岸停泊,无法出海。然而,一车100多头的山羊拉到人生地不熟的北海,再拉回来已经不可能。蓝云龙只能硬着头皮把山羊赶上船只,停靠在海岸边,焦急地等待着老天爷开恩。直到第三天,海面上才风平浪静,他和山羊才得以乘船漂洋过海。

     蓝云龙说,一般从北海渡船到海南,只要一个晚上就到了。可被台风一耽误,100多头山羊两天两夜没有吃喝,饿瘦了不少,到达海南交易时,一批羊损失了8000多元。

     “这个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灵。”蓝云龙说,他们从马山出发时,北海已经刮起台风了,但当时没有手机,信息不灵,都是盲目行事。所以,那次损失以后,他更坚信了生意不但需要精明,懂得市场行情,在价格上计较分文,还要把握与生意有关的信息。

  美好的生活

     一批批山羊不断赶出去,蓝云龙也不断换回积蓄——和许多养羊人、贩羊人一样,他发了“羊财”。

     蓝云龙告诉记者,10年前的贩羊生意那可以说是“红红火火”。他一个月收购后拉往广州、海南等地的山羊就有两到三车,一车在100到200头之间,一年经过他手送出去的山羊将近7000头。

     在收购山羊的过程中,蓝云龙发现不但贩山羊有钱赚,养山羊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最后,他建起了羊圈,一边贩卖山羊,一边饲养山羊,横下心来发“羊财”。养得最多的时候,一批就有60头。

     2005年,随着贩羊生意的扩大以及检疫要求的提高,蓝云龙和弟弟、妹夫一起筹资2.8万元建起了一座“供港活羊中转站”,对收购回来等待交易的活羊进行集中喂养、消毒,做一个比较接近现代化的贩羊人。

     蓝云龙每次从县城匆匆走过时,心里都有一个梦想:把家搬到县城来。1995年,蓝云龙的这个梦想在赶羊鞭子挥洒之中实现了——他拿出积蓄中的1.2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连装修一起,这幢“羊楼”总共花了他13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