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影坛上,有几位漂亮的女演员,因为得张艺谋钦点,际遇突变,名利双收。在广西宜州,有一位58岁的老汉,也因为张艺谋而改写了他的后半生。
痴心彩调,老汉自办民间艺术团
在宜州民间艺人中,几乎无人不晓年近六旬的韦善光。从文化馆退休后的韦善光,不好好养老,没有了公职的束缚和压力,却像个圆梦的少年,不顾一切大张旗鼓地组建了一个学唱彩调的民间艺术团。艺术团经历了由20多人锐减到最后一人,又由最后一人发展成现在平均年龄仅20岁的30多人的演出团体,并担当广西著名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的主唱重任。
“老韦能有今天,全仗对彩调的一片痴情!”韦善光的一位老朋友这样感叹。
韦善光在文化馆工作,长年集彩调编剧、导演、词曲创作、组织辅导以及理论研究于一身,一生创作、改编、导演了许多彩调剧,兼任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有广西歌王的桂冠,被喻为彩调艺术家。他的论文曾获广西首届戏曲论文赛“探索奖”。他还曾是《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特约编辑和《彩调剧词典》特聘编辑和特约撰稿人。但无论自己做过多少工作,对彩调日渐式微的窘境,韦善光急在心上。退休后,韦善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招收一批年轻人,专门以弘扬宜州传统彩调剧、渔鼓、民歌为己任的艺术团。
然而,一个已退休的普通文化干部要办艺术团,谈何容易?一没场地,二没资金、设备,三没演员。1999年,他便开始筹办艺术团,为盖一个公章,他和人磨破了嘴皮;为解决资金,他曾满腔热情地带着求援信找人,却被讽刺的话刺得心凉到后背,伤心绝望之余他把所有的求援信一把撕得粉碎。相濡以沫的老伴也心痛得直嚷嚷:“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图什么?简直是不要命了!”韦善光没有退却,咬着牙,把所有的委屈埋在心里。直到2001年在一位知情人的鼎力援助下,艺术团才成立, 20多位招来的演员, 99%的人都是从零开始学唱、演彩调的。
起步阶段,没有资金,韦善光只能拿兄弟俩的积蓄给演员发工资和伙食费,但是,还是经常断炊。最艰难的是2002年,全团只剩下一个演员,他每天都坚持去给她上课。看着这种情景,老伴伤心得哭了起来:“还办什么鬼罗?”,他坚定地说:“别灰心,只要一个演员在,这个团就有希望!”几经周折,团里又恢复了元气。在全区首届彩调大赛上,该团一上场,全场都震动了:所有上场的演员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平均年龄19岁,而且是每个节目换一批演员。此次大赛,该团7个节目参赛,荣获31个奖项。
“彩调终于后继有人!我拼了这把老骨头就是想把这些活生生的民间艺术传给更多的年轻人。”瘦小的韦善光发出这由衷的感慨,不由得不使人感受到他沉蓄的能量。
困难重重,以张艺谋为榜样不言弃
作为一个日渐活跃的民间团体,韦善光逐渐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排挤和非议。但执拗的老韦以他敏锐的机智抓住一切可以走向更大天地的机会。
2002年7月,央视到宜州拍摄《童年刘三姐》片断,相关的组织者并没有通知韦善光和他的艺术团。他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便连夜组织演员排练,第三天早晨,他借来民族服装,千方百计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带领6位演员挤上了央视的拍摄船。开始,演员们不肯穿服装,他极力动员他们“越是民族的,越有特色”。当他们开腔唱壮歌双声部《嗬嗬腔》时,导演便把别的歌手晾在了一边。由于缺乏临场经验,央视导演不厌其烦地用了差不多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摄他们的《嗬嗬腔》。拍摄完了,导演兴奋地邀请说:“请你们到央视去演出!”后因种种原因,没有成行。但央视“魅力12”还是连续播放了一个星期他们的节目。
由此,韦善光开始了真正的梦想之行。
张艺谋在央视“魅力12”看到了他们的《嗬嗬腔》,独特的唱腔,纯美的韵味,使正在筹备博鳌亚洲旅游论坛演出的张艺谋立即派人前往宜州邀请他们加盟当时正在筹备的《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当韦善光率领他年轻的演员们出现在张艺谋面前时,经过试唱,张艺谋当场拍板让他们参加博鳌亚洲旅游论坛闭幕式演出。回忆起那一次神奇的经历,韦善光依然意犹未尽:“我听到了参加论坛的各国总统、部长们发自内心热烈的掌声……”
博鳌亚洲旅游论坛闭幕式上成功演出后,韦善光和他的艺术团正式加盟《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这是刘三姐故乡唯一一支文艺队伍加盟《印象·刘三姐》的演员阵容,并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我很感谢张艺谋,他不仅懂得欣赏重视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还亲切地鼓励我一定要带好年轻人走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韦善光因为担当《印象·刘三姐》的民歌编导,与张艺谋有多次接触的机会。对张艺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做事态度,都有一个近距离的了解。“张艺谋所做的事经常引起争议,这么多年他一直被骂被批甚至被指责不懂艺术,但他从来不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而动摇。他的言行告诉了我坚持传统文化是光荣的事业。”韦善光特别强调:“是张艺谋使我明白什么叫执著!”
发展产业,立志把刘三姐家乡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世界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文底蕴深厚,彩调和山歌是宜州的灵魂,丢掉了灵魂,这一方山水便失去了生气和灵气。
“如何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欣赏刘三姐家乡丰富的文化,如何让刘三姐家乡深厚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我考虑最多的事情。”已经拥有《印象·刘三姐》这个品牌平台的韦善光,目前考虑的是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挖掘整理更多的传统艺术。平时,晚上全团演员认真参加《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白天则组织所有演员加强基本功,排演新节目。
今年2月15日晚,韦善光在宜州举办了一台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州刘三姐歌谣文化展演”的歌舞晚会。这是一台原始、古朴、精彩、优雅、浪漫的原生态歌舞,大多都是许多人从没有听过的歌谣,从未见过的表演。
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搞这样一台原生态歌舞呢?”他挺直了腰身,严肃地说:“因为人们一提起刘三姐民歌,都以为只是电影《刘三姐》里那几首,其实刘三姐民歌是一种很丰富的民族文化!我搞这台晚会,目的就是要展示、推介刘三姐文化中更多的原生态元素……”
同行的一位先生突然插一句:“办艺术团,你一定赚大钱了吧?”他听到这话,马上站了起来,沉着脸掀开屁股下的坐垫给我们看,天呀!沙发上一个挙头大的窟窿露了出来。他苦笑道:“哪来的大钱哟!如果有钱,我还坐这种沙发?你们掀开垫布看看沙发成什么样子?”我们掀开一看,傻眼了!人造革面皮已脱落完了,只剩下些纤维网着海绵。
提起艺术团的未来,他却神采奕奕地说:“我要把艺术团打造成为全国有知名度的原生态歌舞艺术团。目前的工作是筹建二、三分团,实现一团三地发展:一个团长驻《印象·刘三姐》演出;一个团扎根宜州本土,为家乡作贡献;另一个团暂时保密……”在韦善光心里,一直有一个产业梦,一团三地是他规划梦想的蓝图。据可靠消息,已经有人考察宜州,要投资发展刘三姐旅游经济,还有人特别看好韦善光的原生态艺术,并将推动这样的民族艺术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人说,是张艺谋改变了韦善光的后半生,使他可以无限接近他心中的梦想。韦善光的回应却耐人寻味:与其说是张艺谋给我机会,不如说是张艺谋尊重民族传统使刘三姐文化重新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