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2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苏展略 石贵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节前的一天,上林县西燕镇巴独村上稠庄的蓝凤秀老人心里甭提有多高兴:那天,儿子班育安的小车第一次直接开到了家门口。那一刻,全庄沸腾了,他们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路通了。

  上稠庄是个小瑶寨,寨子背后有一座400米高的敢李山。全庄只有16户人家,80口人,20亩旱地,年人均收入仅300元。长期以来,由于敢李山阻道,不通公路,出入要花费两个多小时绕道而行,耕作与收获全靠肩挑手提。无路之苦,无法形容。村民们卖一头猪最少要几个人才能抬出来,要多开支运费50元到100元,用当地人的话说:“卖头猪都要去半截。”

  尽管如此,上稠人酝酿修路的事情没有一天停止过。

  “我们已经苦了几辈子,再也不能等下去了。”一位65岁的老人站了出来,她是上稠庄的队长蓝凤秀。2006年正月十一刚过,“我们庄要在敢李山中间修路了!”消息在庄里传开。但是修路需要十几二十万元钱,这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300元的上稠庄简直是天文数字。蓝凤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家跟在外工作回家过年的儿子班育安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班育安二话没说,当即决定给庄里捐助8万元用作修路启动资金。蓝凤秀母子的慷慨捐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村民,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

  征服敢李山的大战役就打响了,大伙儿手拿钢钎、镢头等,开始在陡壁悬崖上劈山开路。

  要在400米高的石山敢李山半山腰开路,难度可想而知。两个多月后,缓慢的施工进程让有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慢慢人变少了。而蓝凤秀依然和往常一样,早上给患偏瘫卧床的老伴煮好粥后,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收工。每天都腰挂两个袋子,一个装雷管,一个装引爆器。为了安全起见,蓝凤秀亲自保管用于爆破的雷管,每天背着装有10多枚雷管的袋子,片刻不离身。天长日久,竟用坏了三个皮袋。

  她经手了2000公斤的炸药,点爆4050枚雷管。路是从石头上开的,炸药用量很大,蓝凤秀不放心,每天都亲自点爆10多枚雷管。难以想象,一位65岁的老人在陡峭在石头上填充炸药引爆雷管是怎样的情景。“在悬崖上操作,头晕目眩脚发软。最危险的是,放炮后,还要检查爆破情况,以免哑炮伤人。”她说。

  儿子班育安不忍心妈妈这样没命地干,专程开车回来要接蓝凤秀去广州居住。但她告诉儿子,这个时候丢下这条没完成的路走人,她就是上稠庄的罪人,一辈子都不会心安的,会死不瞑目的。儿子也不好再说什么。

  在上绸庄,蓝凤秀成为庄里的一面旗帜。

  潘秀英、罗月飞、蒙启忠、蓝清光、谭月清、蓝凤娥、蓝爱莲、班海燕在庄里都是受人尊敬的老人。“没有他们在后面撑腰这条路根本没法修通的。”蓝凤秀说。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组成了“修路突击队”。他们每天不但要照顾孙儿,而且担负起劈山修路的重任。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拼出自己的这把老骨头为儿孙修出一条阳光大道。

  村民告诉记者,在这条3000米的横山公路修路过程中,每天就是这几个老人在走山路,在峭壁上干活。日晒雨淋,风雨不改,直至公路修成。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支“修路突击队”的背后,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上稠庄的副队长班建康,现有两个小孩在校读书,经济非常困难。为解决小孩的读书费用问题,2006年初,班建康离开家乡出外打工。老实憨厚的他在海南谋了一份比较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但当他听说家乡修路需要人手时,马上辞去工作赶回家乡,参加到这支修路队。

  年近60岁的蓝清光,由于身体不很好,他就和老伴谭月清轮流出工。300多天的修路过程中,没有缺过一刻工。5月份的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不但没有因此回家过夜,反而叫来老伴与他留在山上守机器。

  路修好了,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希望之路。几代人的梦终于圆了,上稠庄人又开始谋划幸福的未来。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目前正有10多户农民正在新修改造圈舍,准备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有几户准备在后山进行大规模的八角种植。蓝凤秀告诉记者,上稠庄要争取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眼下,敢李山横山路虽然可以通车了,但还要完善排水、护栏等配套工程,这些还需要投入不少人力和资金。已经“弹尽粮绝”的蓝凤秀说:“要是能再得到政府的帮助就更好了。”

部分参加修路的突击队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