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港覃塘区古山小学教师韦珍兰
7月18日,韦珍兰来到南宁,住进这里最好的宾馆荔园山庄。她是作为新当选的第十七大党代表,来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再过几天,这位来自基层的普通教师还将赴北戴河,作为广西惟一的代表参加党中央、国务院组织的专家休假活动。
韦珍兰从教30年来,先后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广西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女教职工素质自我达标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而我只做了我该做的。”朴实厚道的韦珍兰很不安地对记者说。
勇挑实验重担
1977年,高中毕业的韦珍兰回到家乡覃塘区振南乡卢村,成为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由于她热爱工作,业务能力进步很快。1981年,她调到蒙公乡古山小学。在这里,命运为她的事业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为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1984年,自治区教委把壮文进校实验点定在古山小学。这是一所村办的农村学校,祖祖辈辈在这大石山区耕作的纯朴的壮族人民,日常语言交流使用壮语,但没有一个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用文字书写。
壮语言文字教学怎么搞?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都难搞,这里能行吗?壮族学生学汉语都难,现在又加一科壮文,会不会成为负担?这些顾虑,让一些教师不敢贸然吃“螃蟹”,个别教师干脆打报告要求调到没有壮文进校实验任务的学校去。有些家长也不理解,甚至让子女转到别的学校就读。
正值青春年华的韦老师这时主动请缨,要求挑起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担子。在她的带动下,一些年青的骨干教师也加入到实验队伍中来,成为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开山人”。
在接受了2个多月的壮文学习培训后,双语教学实验正式实施。由于壮文进校实验是壮族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实验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韦珍兰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从每一阶段的实验目标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反复思考。在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在学前班儿童初步学会壮文的基础上,集中一段时间进一步巩固壮文,使学生比较熟练掌握壮文的声、韵、调、拼,提高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接着,适时、适度地进行壮汉同步教学,利用壮文带汉语拼音和汉字学习,收到显著的效果。这,即是后来总结出的“同步教学法”。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能正确流利地读《壮文报》和没有注方块字的《汉语拼音报》,为二年级以后大量阅读和扩大知识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做好群众工作,争取家长支持,韦老师还与教委办、学校领导一道深入群众,从党的民族政策,到壮文进校实验的意义与可行性,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宣传。通过放电影、办黑板报、开座谈会等形式,使群众对壮文进校有了初步认识。
随着实验的深入,壮文进校的效果日益显现。1984年,古山小学第一届壮文实验班学生毕业,学生们突出的成绩,打消了人们对壮文进校的顾虑。群众从过去怕在本村搞壮文进校实验,变为怕不在本村继续实验,这为壮文进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洒贫困学生
从踏上教育岗位起,韦珍兰就把一片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由于地处大山深处,许多群众生活困难,贫困生在这里占有很大比例。韦珍兰对他们总是格外的疼爱。
学生韦雪清三年级时父母相继去世,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使老人想让孙女辍学。韦珍兰知道后对老人说:“雪清读书的事我包了,你老放心吧!”从此,她把雪清当亲生女儿一样,为她交学费、买学习用具、补衣、洗衣、梳头,悉心照料。节假日,还特地把她带回家,给她做顿好吃的。同学们也关心她、帮助她。1986年下学期,全班34位同学为韦雪清捐款交学费,还买了作业本和日常用品。通过对雪清的帮助,全班同学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小雪清更是体验到了人间的亲情,学习更加勤奋了,成绩提高很快。她用壮文写的习作《一件好事》,被《广西壮文报》采用了。
邓妍芳、邓妍玲两姐妹的父亲外出打工时不幸遇难,母亲无力挑起生活的重担,整日哭泣,两姐妹面临辍学的可能。韦老师走进姐妹俩的家里,鼓励母亲振作起来,并表示一定想办法帮助两姐妹完成学业。她不时地从家里拿粮食接济邓家,给两姐妹买学习用品。孩子生病了,也是她带去看医生……不久,韦珍兰又找到一位广东的热心人,为两姐妹解决了学费问题。在韦老师的帮助下,邓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邓妍芳、邓妍玲两姐妹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韦老师还常常在家备一些药,以备孩子头疼脑热之需。久而久之,学生们都知道:生病了,韦老师有药!
因为对学生倾注了心血,韦老师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学生喜欢围着她转。学校的老师们都说,韦老师带的班,哪怕是多乱的班,班风、学风都能迅速好转。
情系民族教育
韦珍兰在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为了壮语言这朵奇葩,她献出了青春和热血,也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认可。
她多次承担乡或市、自治区级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自治区曾先后5次在古山小学召开全区壮文研讨会,每次都由她给壮文专家、壮文教学工作者上观摩课。1993年10月,韦老师胃出血留医刚回到家不到一周。为了在全区壮汉教学研讨会上好4节公开课,她一边服药,一边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上公开课时,由于身体实在顶不住,她不时要坐一会再坚持讲课。这让前来听课的同志深受感动。许多与会者说:“听韦老师讲课,既学到教学经验,更学到了敬业精神。”
古山小学双语教学实验的影响越来越大。韦珍兰多次为外省的教育考察团上壮汉同步教学课。1992年,美国少数民族语言考察团来该校考察,韦珍兰为外国朋友上的表演课,得到考察团及国家教委、区教委领导的好评。她的上课实况,被考察团录像并带回美国。田家炳博士还给古山小学赠送了5000册价值6000元人民币的图书。
为使青年教师能运用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她悉心帮助和指导年轻教师进行研究,使一大批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力量。从1984年至今,该校已有50多篇壮汉双语教学论文在报刊发表,有68篇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有35篇被选入《壮文进校实验十年教研成果论文选》一书。古山小学也先后被评为全区推广壮文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单位。韦珍兰撰写的教学论文亦有12篇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4篇被选入《壮文进校实验十年教研成果论文选》一书。她也成为“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广西“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C类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承担着“利用壮文优势,搞好壮汉同步教学”子课题的研究。
如今,已调任高占小学副校长的韦珍兰又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民族教育园地里不懈耕耘。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