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
作为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第一个百万富翁,吴天来传奇的发家故事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为美谈。
然而,最精彩的故事却发生在此之后。
村民们惊讶地看着这个百万富翁的家财一天天流失,直到变成穷光蛋。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陇雅村的巨变:宽敞的村道冲破了石山的千年阻隔,明亮的电灯历史性地照亮了山村的黑夜,栋栋漂亮的小楼拔地而起,石山变成了翠绿的山林……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这个由百万富翁变成的穷光蛋,与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他说,这样的富裕,才真正令人兴奋。
这片土地曾经贫瘠与落后,却并不妨碍在它上面书写精彩动人的历史。吴天来就是这个书写者。
发家——从石头里榨出“油”
“小时候最想的,就是能美美吃上一顿肉。”7月初的一个中午,在讲述这些辛酸回忆的时候,吴天来正坐在自家三层小洋楼的客厅里,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他的肩膀。
这里是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这个曾经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小楼林立,鸡犬相闻。它位于凌云县偏僻的石山深处,居住着各族群众1000多人,辖42个自然屯。
全村土地贫瘠,石头遍地,土壤星星点点夹在石缝之中。这里水源稀少,全村没有一分水田。以前,村民们只能在石缝中撒上玉米种,获得微薄的收成。
出生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吴天来,自小就充满着饥饿的回忆。1981年,刚上初中的吴天来就因贫困辍学回乡,成为陇雅村的新一代农民。命运,似乎又要开始一个枯燥无味的轮回。然而,脑瓜灵活的吴天来拒绝了这种安排。
辍学的第二年,吴天来尝试着外出打工。一天,他有了个意外的发现——他注意到邻县有人在收购锑矿石。“俺村附近不也有这种石头吗?”吴天来兴冲冲赶回村里,采集了几块样本送到县矿产局鉴定。结果令他欣喜若狂,他知道终于能从石头里榨出“油”了。
当年秋天,他申办了矿石开采证和代理收购证,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村民们把多少年来视之为废物的矿石送到吴天来的收购点,得到了大把的现钞,心中欢喜不已。而为村民开拓增收之路的吴天来则赚了大钱。
不久后,吴天来又发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生长在山上的金银花等植物是很有价值的中草药。他闯广东、下南宁、跑玉林,积极寻找销路。他又一次成功了。村民们也跟着他发了一笔小财。
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吴天来根据村民上街赶集难的现状,在村里办起了代销店,从日杂百货到化肥农药饲料,一应俱全。
如此几年下来,一贫如洗的吴天来发了。“最多的时候,存折上有现金88万元”。
对于连一百元都视为巨款的陇雅村民来说,这无异于天文数字。在村民们的津津乐道中,吴天来身上披上了传奇的光环。
“吴天来是我们陇雅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老板。”村民们经常得意地向外地人介绍。
“败”家——百万家财还石山
然而,手握百万家财的吴天来却没有心情享受生活。
看着一些村民还食不果腹,看着穿着破烂、面黄肌瘦的小孩还满村跑,童年时代的饥饿回忆又开始刺激他的神经。这个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逐渐有了一个更宏伟的理想——他要改变全村人的命运!
1994年2月,吴天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红旗下,他热血沸腾,发誓要彻底改变陇雅村的历史。
1995年,在吴天来的建议下,村里召开了党员骨干大会,正式提出架线通电问题。一提通电,村民们兴奋异常,可一算费用,大家都不做声了。这时吴天来站起来大声说:“不够的钱我先垫,灯亮了再说。”
吴天来一口气掏出了6万元,买回了高压电线杆。开工时资金还没筹够,他又掏出数万元垫上。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电线终于架起来了,电灯终于亮起来了。通电当晚,村民们杀鸡宰鸭,举杯畅饮,通宵狂欢!
通了电,吴天来立即把战线转移到修路上。1996年秋,花钱“上瘾”的吴天来又一把掏出近5万元,带领村民把陇雅通往官仓的13公里便道建成了平坦的村级公路。
接着,吴天来又带领村民修建村里的主要出口通道——由陇东屯到东和乡政府的公路。该线路全长14.14公里,总投资约8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
吴天来先垫20多万元用于勘探、买炸药。临到开工期,工程款还是一分未到,他只好又取出6万元。工程进入关键时刻,民工们断了食粮,他又把家中1400多公斤口粮和准备过年用的50多公斤腊肉送到了工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被他动员起来给民工做饭、送水、掰玉米棒子……
在他的修路“疯劲”下,2002年,全村42个屯有41个通上了公路。
自1998年起,在修路计划稳步实施的同时,吴天来“抽空”带领村民打响了人饮工程大会战:全村共建成大小水柜240个,所有的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人们再也不用早上5时许出门,跑到10多公里外的地方担水了。此项工程中,吴天来先后垫付5万多元。
无私的奉献使吴天来在村民中收获了巨大的声望。1999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到2002年,陇雅村已发生了巨变。畅通的村道、明亮的电灯、清凉的自来水,对祖祖辈辈在石山里煎熬的陇雅人来说,这就像活在梦中。
而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吴天来,这时还住在一座破旧木板房里,生意荒废,百万家财全部耗尽,还欠下了近10万元的债务。
再发家——新天地里共致富
从百万富翁到穷光蛋的巨大落差,没有让吴天来陷入悲伤,因为他满怀欣喜地看到,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基础设施改造成功,下一步就是调整陇雅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一切都在村支书吴天来的计划之中。
2001年,吴天来带领村骨干到外地参观,当地的种桑养蚕产业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回来后却没有人敢试。吴天来以身示范,当年便率先种下15亩桑树。由于行情不错,次年收茧后便有了上万元的收入。
示范效应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陇雅村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大片石山披上了绿装。到2006年,全村已种植桑树133.5公顷,当年仅此单项收入就达110万元。村民们兴奋地说:“是吴支书带头抱回了‘金娃娃’。”
种桑养蚕,仅仅是个开始。接着,吴天来又发动群众利用坡地、荒山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在山下,则种植经过改良的旱稻和玉米。同时开展生猪养殖和劳务输出。
吴天来还利用本地石材丰富的特点,组织群众搞石材加工。他自己率先投资建立了一个石材加工厂,收入不菲。几个胆大的村民随之效仿,石材加工厂接二连三地建立起来。近两年来,石材加工为全村创收100多万元。
在吴天来规划下,几年后,一个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产业体系将逐渐在陇雅村建立起来。随着各项产业逐渐成型,他又先后发动建立了桑蚕、药材、养殖、劳务输出、党员互助等5个产业协会,进一步促进了各项产业的发展。
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400元,成为凌云县有名的文明小康示范村,陇雅村党支部也荣获了“自治区十佳村党组织”称号。
然而,吴天来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富裕的陇雅村。他组织订立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兴建沼气池,避免乱砍乱伐。目前,全村已有生态公益林9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今天的陇雅村,已是一个山绿水清的生态村。
村民们富起来了,吴天来也富起来了。种桑养蚕、养猪、搞石材加工……吴天来忙得不亦乐乎,各项收入滚滚而来。两年前,他终于盖起了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洋楼,尽管整整晚了10多年。
传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成就给吴天来带来了无数的光环:2000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
改写历史的人,终将载入历史。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