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群峰 谭冰心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孺子牛”奖获得者梁启波


  编者按 为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八桂先锋行”活动,集中展示广大党员争当时代先锋,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的风采,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今天起,本报在“八桂先锋”专栏陆续推出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代表和一批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每逢雨季汛期,梁启波常在电闪雷鸣的晚上被惊醒。

  身为兴业县一名基层民政干部,他在担忧:那些还住在破旧失修的危房里的孤寡老人、困难群众能否捱过一个个暴雨突袭的夜晚?

  走上民政工作岗位15年来,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的困苦忧患一直是他心头的最大牵挂。谁家缺粮少油、谁家缺衣少被、谁家住房属于危房、谁家老人无人赡养、谁家小孩没钱上学……他都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上,一一想办法解决。

  堆在梁启波办公桌上的52本“民情日记”,摞起来近半米高,15万多字记录了3000多件事,涉及群众1.25万多人,这是他15年来爱民情怀的最真实刻录。群众亲切地唤他——“阿波”。

  2005年下半年,梁启波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直到这时,那些经他扶助、照顾多年的老人和群众才惊讶地知道——原来阿波早患上了鼻咽癌!

  梁启波先后被评选为全国、自治区、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2006年10月,国家民政部人事部联合授予他“孺子牛”奖。这是民政系统的最高荣誉。

  “亲生儿子也不如阿波孝顺”

  长年在凄风苦雨中度日的低保户罗耀权老人终于在最后的岁月里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在一座崭新舒适的红砖房里,衣食无忧地度过了数年快乐时光。

  梁启波2002年的一则“民情日记”上清晰地写着:沙塘居委会特困低保对象老人罗耀权,老伴瘫痪长期卧病在床,住房破旧,生活困难,行动不便,要注意照顾。此后,梁启波便每月按时将低保金和救济大米送到罗耀权老人家里。2003年,他牵头发动捐款,筹集资金8000多元,为老人新建了一栋40多平方米的水泥砖混结构的新房。

  去年5月1日,93岁的罗耀权老人离开人世,梁启波闻讯赶到,仔细地为老人料理好后事。他安慰罗耀权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伴梁细妹老人:“有阿波在,你不用担心以后的生活。”

  罗耀权老人生前曾对邻居说;“亲生儿子也不如阿波孝顺。”

  在去年7月挂职县民政局副局长前,梁启波一直是兴业县沙塘镇民政助理。沙塘镇6万多人口,7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3960人,五保户203人,特困户428户,军属烈属384户,这些都是他的工作对象。

  众所周知,民政工作十分繁杂,“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何况沙塘镇民政办只有梁启波一个“光杆司令”。怕有所遗漏,他把民政对象的情况统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上。随手翻开一本“民情日记”,都会看到诸如此类的记录:1月6日,平塘村覃丙生无收入,送去大米50斤,脚伤残,要多费点心;敬老院的陈英老人摔了一跤,得赶快去看看;张榕村特困户甘海光一家三口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尽快想办法解决……一些急难的问题一直是他脑海中紧绷的弦。

  一天夜里,他准备睡觉时突然屋外风雨大作,甘海光老人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立即在他脑中晃过。

  他套上雨衣雨靴,骑上摩托车就出了门。天地漆黑,雨如盆倾,跌跌撞撞近一个小时,他赶到了现场,看到甘海光老人一家三口蜷缩在屋角,头上大块屋顶已被风掀走,脚下的雨水逐渐漫高。他赶忙把三人从破屋里拉出来,安置到邻居家,又把屋内的零碎杂物一趟趟搬出来,一直忙到深夜。

  次日清晨,梁启波又来到了张榕村。看到昨天的小屋已变成满地的破瓦、断梁,他不禁一阵后怕。

  接下来梁启波又开始忙碌了。他带头募捐,四处筹款。终于,两间结实的砖瓦房不久后在废墟上建起来了。他自己又掏出200元给房子装上了电灯。知道甘海光平时喜欢听粤剧和民歌,他又买了一台录音机送给老人。

  长年的深情交往中,镇里许多孤寡老人把梁启波当成自己的儿子。而每当有老人过世,阿波总是担起“孝子”之责,亲手为老人洗身、换衣、入殓、出殡。

  10多年来,梁启波共为15位离世的孤寡老人操办了丧事。有人说这样做“晦气”,他却说:“我阿波就是这些老人的儿子,儿子为父母送终,天经地义”。

  “宁可工作累而故,不可群众怨而离”

  一辆半旧的建设牌摩托,一顶宽大的竹斗笠,一个装着深色液体的大瓶子,一本“民情日记”,熟悉梁启波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多年来的“招牌形象”。

  大瓶子里装的是中药汤剂。群众都知道阿波身体不好,却不知道他患的竟是鼻咽癌!

  医生告诉梁启波,他的病是积劳成疾。

  1992年,梁启波成为沙塘镇民政助理。一走上这个岗位,他的工作热情就开始燃烧,他揽下了全镇的民政工作,自此生活没有了日夜。

  年复一年的拼命工作损耗着梁启波的身体。1998年,致命的打击向他袭来。那段时间,他经常感觉身体乏力,低烧长期不退,头痛、眼胀症状越来越重。结果到南宁一做检查,他患上了早中期鼻咽癌!

  突如而来的重击曾一度令他绝望。但当医生告诉他这种病不会传染时,这名癌症患者竟然窃喜:我还可以继续工作!

  1998年11月,第一次手术之后,梁启波的病情得到了初步控制。出院前,医生千叮万嘱,至少要全休3个月,但他仅仅休息了一周,又拖着病体回到工作岗位上了。

  但他对大家隐瞒了这个消息。他默默地硬挺着。有时,他正在“民情日记”上记录的时候,鼻血就流了出来,把本子染红一片。

  2002年,尽管因过度劳累再次病发住院,但梁启波还是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一年他干成了一件“大事”:重建了沙塘镇敬老院。

  这年6月的一天深夜风雨交加,梁启波的脑际掠过不祥的预感,他冒雨赶到镇敬老院,将一间危房里的凌奶奶转移到自己家里。

  次日早上他到敬老院一看,果然,那间危房的横梁塌在了地上。看着破旧不堪的敬老院,他发誓要建一栋新的。从此,他踏上了重建敬老院的漫漫长路。

  为了从上级申请资金,他一次次往县里、市里跑。为了省下路费,他不搭班车,就骑着那辆旧摩托车来回奔跑,饿了渴了便啃干粮喝清水。就这样,这个小小的镇民政助理,竟然凭着毅力和真诚筹集到13万元建设资金!

  数个月后,一栋漂亮的二层小楼终于在旧敬老院的废墟上建成了。光亮的瓷砖墙、净洁的推窗玻璃,还有脚踩抽水马桶!看着老人们像孩子般高兴地搬进了新居,瘦了一圈的梁启波笑着流下了泪。

  半个月后,梁启波的身体累垮了。鼻咽癌复发,他被迫再次送进医院,接受手术和放化疗。放化疗摧残着他的身体,他的牙床松了,他的两颗下排门牙掉了,他的头发快掉光了,他的左眼看不清了……但他还惦记着他的工作。在一则“民情日记”里,他这样鼓励自己:“我要像一支燃烧的蜡烛,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为群众做些实事,宁可工作累而故,不可群众怨而离。”

  “知道群众心里装着我,我就很知足了。”

  对于民政对象,梁启波向来十分慷慨,又是带头捐款,又是拿钱资助。其实,梁启波一家一直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

  妻子杨展芳在镇计生站做统计员,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还不到1500元。8年来的治疗,共花去了10多万元,大多是向亲戚借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家:这是杨展芳单位宿舍楼顶层一套不到60平方米的旧房,经常漏雨,头顶悬着有10多年历史的古铜色吊扇,屋里的桌、椅、床、柜清一色地朴素简单。

  10余年来,经他发放的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款物近410万元,救灾粮食28万公斤,可他始终滴水不沾,每笔钱、粮都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这些都是救命钱、养命粮,我是一名党员,如果拿了一分一粒,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梁启波说。

  在物质生活上忍受着清贫的时候,梁启波却在精神生活上取得了巨大丰收。2006年6月27日那一天的感动,梁启波永远铭刻在心。

  那天上午,梁启波打点好行囊,准备前往北京参加纪念建党85周年表彰活动,他是当年广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惟一获得者。

  去镇政府大门上车时,梁启波差点惊呆:闻讯赶来送行的四五百名干部群众在路边列成两排,绵延数百米。“阿波”、“阿波”,大家喊着他,朝他挥手,他也挥手,泪水在脸上“哗哗”地流。

  是啊,心里装着群众的人,群众的心里也会装着他。其实,自梁启波患有鼻咽癌的消息传开后,多少曾受他扶助的群众为他暗自垂泪。

  得知阿波得了癌症,80岁的甘海光老人拄着杖、含着泪、背着篓为他采草药。他还把家里攒下的8个鸡蛋,专门带到镇上送给他。

  一位70多岁的老退伍军人打电话给他,说他打听到一个民间土医有偏方能治此病,要马上带梁启波去医治。

  “尽管帮不了多大忙,但群众的关心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安慰。知道群众心里装着我,我就很知足了。” 梁启波对记者说。

  2006年7月,梁启波挂职兴业县民政局副局长。一年以后,群众发现他们心中的“阿波”没有变:他的和蔼笑容没有丢,他的草帽没有丢,他的“民情日记”没有丢,他的优秀共产党员本色没有丢。

  “我永远都是大家的那个‘阿波’。”梁启波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