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陆波岸 王宗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梁欢军在仁义村指导奶牛养殖户。

  在江南区沙井镇仁义村流传着一段创业的佳话:有一个人在订牛奶的一瞬间突然萌发养奶牛的灵感,并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步步走上这条越走越牛的致富路。

     佳话的主人翁梁欢军,明明知道“牛路”不好走,依然选择了它,带动了沙井一带农户发家致富。

  牛刀初试


     梁欢军养殖奶牛的想法,是在自己订奶牛的时候萌发的。

     那是1997年的一天,梁欢军在奶屋订奶时发现,小区内几乎每家都订了牛奶,不少家庭还不止订一瓶。“这是个商机!”他想,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独生子女多了,对牛奶的需求量一定会越来越大,养奶牛不愁没市场。

     他把这一想法很快付诸行动。石埠是他初试牛刀的地方,他决心从石埠开始,把这条“牛路”走出个名堂来。

     可家人却担心他不但搞不出个名堂来,还亏了血本。二哥听说弟弟要养奶牛,马上赶来劝阻:“你二嫂那个村有人养奶牛赔了不少钱,你再别养奶牛了,改行做别的吧。”

     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市场判断能力的梁欢军不信这个邪。养奶牛,他认定是条能赚钱的道。他认为,别人养奶牛赔钱是因为没经验、没技术。他没有听从二哥的劝告。

     决心“一条道走到黑”的梁欢军不是蛮干,而是费一番心思。他潜心钻研,慢慢地走上了“牛路”。他告诉记者,在石埠养奶牛的时候,当年的投资当年就能收回了。虽然没有亏损,但墨守成规,技术老化,奶牛发病率高,产量低,付出的精力与回报没有成正比。但这段“交学费”的历程很值得,为他日后做大做强奶牛养殖产业积聚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游刃有余


     牛刀初试积累的经验和资本,促使梁欢军创业的野心越来越大,他把拓展事业的目光瞄向了家乡沙井。

     他认为,沙井地势高,历年免受洪涝侵害,且气候干燥通风,更适宜奶牛繁殖。2001年,从石埠拉到沙井仁义村的3头奶牛很快就发展到20多头,给梁欢军带来的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这不但证实了他的判断,还让他的“牛路”越走越宽,初步实现了他的致富梦。

     当然,收获的背后是血汗的付出。他说,养牛的环境适宜了,可劳作仍然很繁重。他每天清晨6点就开始喂牛、挤奶、打扫牛圈,直忙到上午10点左右。下午2点至5点,晚上7点半至9点半,再重复上午的劳作。一年365日,周而复始。此外,还要给牛打防疫针,来不得一丝懈怠。

     “养牛就像护理小孩一样。”他深有感触地说,养殖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科,只有经常自觉地向书本求教,向专家求教,感性知识才能进一步升华为理性知识,才能在养殖事业上做到游刃有余。

  崇尚仁义


     仁义村人历来崇尚仁义,梁欢军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样的传统:“一家富了还要帮助百家富。”

     2003年3月,为了使沙井成为南宁市个体鲜奶重要产区之一,在江南区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拥有156名会员的南宁市江南区奶业协会,并担任会长。该协会成为南宁市仅有的两家个体奶业、奶牛协会之一。

     “之所以没有成立奶业公司而成立奶业协会,是因为公司只是个人的,而协会可以协调、统管奶业,为完善规范整个奶业市场出力。”他说。

     从此,他实现了从普通的养殖户到管理者的转变,与同事们致力于实施“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原则,改良品种,改造圈舍,改革饲料结构和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经改良的新品种每头牛年增收达1000元以上。

     同时,他还组织建立了“专家大院”,聘请广西大学的专家为技术顾问,自编《奶牛饲养与管理》等教材,培训奶牛养殖农户;建立了“服务大院”,协会下设技术培训部和技术服务部,为农户提供系统的技术培训、便捷的技术服务和信用贷款服务,使农户养殖奶牛的风险下降为零。

     他在义务担当养殖户的“市场通”“信息通”“市场营销秘书”的同时,与8位老板筹措资金分别投入沙井仁义、三津、南乡、同乐村的奶牛基地。这些村现共有养牛户82户,荷兰黑白花奶牛900多头,年销售原奶2100多吨,确保养殖户的鲜奶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平均价。目前,沙井奶牛基地已成为南宁市个体养殖奶牛头数最多、产量最高的基地。

     奶业带动了产业链的运作。每年,江南区各镇以及邕宁区1.3万多吨的甘蔗尾、花生藤、玉米秆、稻草都成了沙井奶牛的饲料,奶牛粪便又是优质的农家肥和沼气的原料。仅这些,农民就有一笔不小的收入,直接受益农户在1000户以上。

     在这条“牛路”上,梁欢军收获了财富、收获了荣誉:2003年3月,他出席了南宁市首届农村工作会议,被评为南宁市“十佳养殖大户”;2005年,他摘取了南宁市劳动模范的桂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