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宋春风 周家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凯学

  “才灭福寿螺,又爆稻飞虱!”——有专家如此形容广西乃至全国近年来一场又一场的“植保之战”。

  资料显示,广西气候温暖湿润,是病虫灾害的常发、多发、重发之地,近年来,每年发生面积都超过2亿亩次。一个少为人知却令人惊心的事实是:生物灾害已超过水灾、旱灾成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大自然灾害。

  面对虫灾,广西植保人开拓进取。几年来,广西的病虫测报、病虫防治、植物检疫、农药管理、农产品检测等都取得显著成绩,均获全国先进表彰,在全国植保战线树起一面又一面的红旗,创出一个又一个的“广西经验”。

  在这一场接一场的人虫之战后面,站着的是一位带领着广西植保人不断走向胜利的带头人——自治区植保总站党总支书记、站长王凯学。

  他荣获2007年度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度全国植保农药械“十大风云”人物;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广西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农业部全国先进工作者。

  今年年初忽然爆发的一场稻飞虱虫灾,让许多人知道了“植保”,了解了一个个关于王凯学的感人故事。

  虫灾爆发,全区乃至全国的早稻危在旦夕。为了肩上一份责任,一开始,王凯学就带领全站同志立下军令状——虫灾不灭,不回南宁!

  王凯学从我做起,一连两个多月里,几乎天天去到最艰苦的灭虫第一线,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5月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田野里热得像蒸笼。每一次,戴个黄草帽、穿件灰衬衣、两脚泥土、一脸黝黑的王凯学一出现,当地干部群众就开玩笑说:“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原来是植保站的。”

  为了拿下玉林这个“重灾区”,多少次,上午还在南宁的办公室,下午他就到了玉林乡间田野,晚上又赶回来作总结、写材料,而路上短短两个多小时,也在看材料、写总结中度过。

  为了唤起公众对植保的关注,呼吁各级、各部门行动起来,多少次,只要新闻媒体采访的电话一打来,没多久,最新、最全的“灭虫”材料立刻就会整理出来。

  曾有一次,他刚刚从国外考察回到南宁,已是满天繁星,夜深人静,而第二天大规模防灾行动就将在几百公里外开始。他不顾疲劳和时差的影响,家门未入,立即前往,一干又是7个日日夜夜。植保站里的同志称他是三过家门不入的现代“大禹”。

  王凯学会同广西植保人带领和指导群众筑起了战胜虫灾的长城,广西稻飞虱之战高唱凯歌。农业部官员、全国植保专家在不同场合表示:“广西稻飞虱防控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借鉴!”“广西的经验,增强了我们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信心!”

  现代植保,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推进“公共植保”就是把植保上升为政府行为,政府、部门、农民全部参与,群防群治;“绿色植保”就是以生态、安全的值保方式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二者是构建现代新型植物保护体系的方向。

  为了宣传、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王凯学付出了无数汗水和辛劳。几年来,他跑遍八桂大地的千山万水,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植保理念,推广杀虫灯、性诱剂、黄板、毒饵站等生态控害技术。永福县三皇乡、资源县车田乡等,地处偏远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薄弱。为帮助当地推广“绿色植保”新技术,发展优质番茄生产,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几年前起,王凯学就带领党员干部到当地开展示范样板建设。他们不顾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深入村屯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到地里指导,晚上集中给农民授课,有时一住就是几天,自称这为“生活体验”。当地农民和干部对王凯学的讲课和技术指导都非常感兴趣,有时课上到晚上11时大家还不愿散去,直呼“大开眼界”、“洗了脑筋”。

  王凯学的作风与境界,无声地感染着一批人。在他的带动下,植保部门里涌现了黄光鹏、卢维海、王华生一大批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称赞的植保技术推广培训“高手”、“行家”,他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谋实惠。

  广西植保事业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扬:广西“禁高(高毒高残留农药)”走在全国最前列;广西“红火蚁”防控效果全国最好;广西“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控为全国树立起了榜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