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8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廖庆凌 周汉青 袁 伟 黄绍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龙州,红八军的故里。它的山川,它的史迹,它的风情,叫人痴迷忘返;它的边远,它的闭塞,它的贫困,却又叫人避而不前。高用辉,驻龙州某部政委,一位出生于洞庭湖畔的热血汉子,他用青春与红八军故里的大山相伴了27年,与边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着“咱不能忘了老百姓”的殷殷爱民情,高用辉所带领的部队先后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军民共建先进单位”、“边境大会战先进单位”、“桂西扶贫攻坚先进单位”等荣誉。今年5月,又荣获“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他自己也在去年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需要的时刻要站得出来”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需要的时刻要站得出来。”高用辉经常这样教育官兵,自己更是率先垂范。

  2004年底,龙州先锋农场发生火灾,高用辉带领300多名即将退伍的老兵组成突击队来到这里。面对借风势越来越大的火,他第一个提起水桶浇遍全身,冲了进去。扑明火、开隔离带……他跟战士一样,衣服一次次被浇湿、又一次次被烤干,可始终没有下火线。这次灭火,虽然包括高政委在内的20多名官兵不同程度地被灼伤烫伤,却保住了周围 500多公顷的山林免遭劫难。

  2006年7月,龙州下冻镇两个村庄遭受洪灾,关键时刻又是高用辉带领部队官兵到了现场,在“风口浪尖”抢回了百姓的1200多件物资。

  据统计,6年来,他带领部队先后出色完成8次重点抢险救灾任务,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为灾区提供直接经济物资援助20多万元,赢得了当地群众高度的赞誉。曾因两次受灾而与高政委结缘的下冻镇李老汉说:“只要有解放军在,我们就放心!”

  “文明新村一天没建成,就一天不能收兵”

  走进龙州县霞秀乡农顿文明示范屯,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新画卷:水泥大道进村庄,制式洋楼立两旁,球场花园带广场,水电沼气入厨房。可谁能相信,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脏、乱、差出了名的“示范”屯。

  2001年10月,广西军区赋予该部援建文明示范村的任务。接到任务后, 高用辉立即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奔走在边境村村屯屯之间。经过180多天的详细调查摸底,最后确定霞秀乡东合村农顿屯为文明示范村建设点。

  对于一个猪牛乱窜,垃圾遍地,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多元的小村屯,文明示范屯的落户本该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可在农顿屯却遭到反对:“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有啥好变的?”“祖上留下来的,再破再烂也不轻易让人随便去动。”……高用辉感到:这都是安于现状的意识根深蒂固的结果,要拔“毒瘤”必须下“猛药”。

  讲党的富民政策、讲勤劳致富道理、讲建设文明示范村(屯)的重要性…… 高用辉带着工作组逐门逐户地去做思想工作,一家一家地解释,一个一个地谈心。村民被部队领导的苦口婆心和真情关怀打动了,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

  经过精心准备,几个月后部队支援施工队进驻该屯。动员大会上,高用辉斩钉截铁地向村民保证:“文明新村一天没建成,我们就一天不能收兵!”

  人心齐,泰山移,小村旧貌换新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进村公路、饮水工程、排水工程、文化广场、办公楼、停车场、垃圾池等公益设施项目全部完成。望着美丽如画的新村,村里的老人都说,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变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小洋房”!

  之后的两年里,高用辉又带着他的部队相继建成了岩应底屯文明示范村、巴敏屯驮甫文明示范村。

  “要让更多的百姓富起来”

  金龙镇双蒙村侵笔屯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屯,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当地群众一直过着肩挑背扛、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下冻镇驮江村,地处大山深处,群众生活十分艰难,日常用水要到5公里以外的一条水沟里,用肩挑用桶提;布局村加仑屯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每年有4个月的枯水期,一到下雨天,山泉水就变成了“黄泥浆”……

  一个个与边民息息相关的揪心问题,让长年在边防线上奔走的高用辉牵肠挂肚。“一定要帮助驻地群众改变这种现状!”高用辉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2001年5月,他带着官兵们捐助的1万多元资金和200多名官兵,打着背包住进了双蒙村的修路工地。扛铁锹、抡大锤、运石子、铺路面……与村民一起挥汗如雨半个月后,一条长5公里、宽4米的简易公路出现在了村民面前。

    竣工通车那天,村里70高龄的农尚老汉高兴地将自酿的米酒送到高用辉手里:“这碗感恩酒是全村人的心意,请你一定要喝下!”

  接过碗,高用辉痛快地一饮而尽。因为他心里明白,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没多久,驮江村、布局村加仑屯储水库也在部队官兵们的帮助下修建完毕,两个村喝水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看着村民们个个乐开了花,高用辉升腾着一股热望:要让更多的百姓富起来!

  在高用辉的建议和策划下,当地领导和专业人员为农顿屯绘制了发展蓝图。结合村里的实际,对村里上万亩荒弃的土地实行成片规划、成片开发。过去村民自己零散耕种的土地,也由村里统一规划,个人承包经营。如今,农顿屯的40公顷甘蔗园郁郁苍苍,40多公顷芭蕉、龙眼园果实累累,20多公顷蔬菜园清芳四溢……龙州镇苏书记激动地告诉记者,4年多时间,农顿屯实现了人居环境、思想观念、文明程度、生态经济的“四大发展变化”。现在,“农顿模式”产生了良好的“农顿效应”——周边村庄纷纷自发效仿。

  扶贫先扶智,扶智要从娃娃抓起。一次的边境走访,让这句话印在了高用辉心中。

  1997年的一天,高用辉按惯例到边境一线的村屯走访。路过某小学时,细心的他看到,一个穿着不整的小女孩趴在教室外窗台上听课,她手里还牵着一头正在啃草的老黄牛。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女孩因贫困辍学在家务农。不久后一天,高用辉专程看这女孩。当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子颠簸,再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小女孩家时,这个铮铮的汉子流下了心酸的泪水。两间茅草屋,几块木板凑在一起的床,几张残破的凳子……全部家当不过五六百元。离开小女孩的家时,高用辉留下了来时买的书包,里面还装上了身上所带有的338元钱。

  贫困上不起学—文化素质低—不能致富—继续贫困上不起学。高用辉意识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第一个环节抓起。从这一天起,送书包、买笔记本、看望贫困孩子成了高用辉经常做的一件事。

  近年来,在高用辉的倡导带动下,该部官兵和驻地9所小学的280名贫困生结成对子,累计捐赠学费12万元,捐赠各类教学设备、器材和书籍总价值达8万多元,使80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120余名贫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7名学生考上大学。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